多媒体平台
多媒体商店
手机LOGO

1989年夏末,无人知道这个录像带是怎么进入央视播出机房的,它瞬间燃爆华语乐坛,成为内地流行文化的历史事件。

【华裔物早餐会】   本会2022年6月22日专讯


华会动图098.gif


53365172-9711-4470-bc7f-fbab5f95d4d1.jpeg

位于北京复兴路的央视老楼,87年被启用,当时还被称为彩电中心。仅两年后,就在89年夏末的一个晚上,在这座淡绿色的大楼里,一个改变内地流行文化的事件出现了。


1989年夏末初秋的一个夜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一向严肃持重的中央电视台,在其一套晚间黄金时间的《旋转舞台》栏目,突然播出了一档名为《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专题片,并在其后下一周的《旋转舞台》栏目里,播放了第二期《我们相遇—来自台湾的歌声》。这两次节目的突然播放,迅速演化为大陆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在当时较严肃的政治气氛下,在当时内地观众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活视野里,无人知道这个专辑节目是在怎样的操作下进入央视播出机房的。此片一播,电视机前的数亿内地观众无不惊呆,内心的震撼溢于言表。


那个夜晚里,刷新内地亿万观众感官的原版《旋转舞台》


一位豆瓣网友这样描述自己在当时的心情:

港台“靡靡之音”在国家权威媒体被集体推介,令人始料未及,幸福来得太突然,兴奋得人抓耳挠腮。我无从得知这对于大陆流行音乐史的意义何在。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他们就像从天而降的潮漩,掏炉灰似得把“西北风”刚吹进耳朵里的土和砂清理个底掉,然后一点一点浸润到心里,使我受用终生。


央视 潮—来自台湾的歌 .gif

张清芳的成名曲《亲爱的,请不要说》,此片在第二天中午的午间时间段重播,央视老台标每隔半小时的对时显示,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温馨记忆。




01

央视的突然播出




1.jpeg

早期的央视,新闻比重在全台的节目占有率尚不大。在大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央视的文艺节目起到的催化作用有目共睹,并偶有“石破天惊”之作。


2.png

3.jpeg

4.jpeg

此档节目的播出为中国内地流行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至今尚被众多60、70和80后藏于内心深处,津津乐道。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事更迭,华裔人物早餐会无从获取当时《潮—来自台湾的歌声》在央视播出的背景,据公开的央视领导名单推断,下图中的三位广受尊敬的圈内老人,应该和当时的播放有着间接或内在的联系,一位是时任央视文艺部主任邹友开先生,另一位是当时主管文艺的副台长洪民生先生,还有时任台长黄惠群女士。邹友开和洪民生先生长期在央视一线主管文艺工作,根据官媒播出管理体制,分管领导不签字,节目录像带是进入不了播出机房的。


5.jpeg

从左至右分别为时任央视文艺部主任邹友开先生,当时主管文艺的副台长洪民生先生,时任台长黄惠群女士。


当时更多地被称为中央台的央视还未提出新闻立台的战略,新闻比重在全台的节目占有率不大,客观来说,文艺节目,专题节目和电视剧为主导,这个音乐专题节目,类似一个巨型的文化新闻,在内地电视屏幕上,引起的轰动,对于60、70、80后的人来说应该都还历历在目。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几段片子是在怎么样的操作下进入央视的播出机房的,但是,从主持人赵晓君出镜,再到“雪在烧”三个明显是央视机房后期添加的简体字出现在屏幕上,到小虎队释放强烈的青春气息,大陆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在这个夜晚,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6.jpeg


在这个节目里,台湾流行乐通过官方权威媒体被集体推介,实在令人始料未及,词曲配器和演唱者以及MV画面,均可以说是颠覆了内地受众的认知。让人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gif


人们第一次看到MV这种表现形式,第一次看到了偶像组合的形式,第一次看到了流行文化竟然和中华传统也能曼妙结合,第一次听到歌曲被演绎得如此抒情动听,第一次领略到音乐把人性化和生活化如此淋漓尽致地演绎,在89年中夏末到初秋的两个月里,这档音乐节目产生的震撼持续绵延,在华语乐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jpeg

从小虎队到东方快车,偶像组合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内地观众视野里




02

文化深处的冲击和碰撞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也对内地流行音乐制作人,甚至整个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与众不同的曲风,直达内心的表达方式,唱片工业的模式呈现,无论在观众中,还是在音乐界里,还是在文化界中,都开始了主动地寻找与传播,开启了热议话题模式,亲友间互相转借磁带现象一时风行。从那以后,众多港台歌手进入大陆,成为一代偶像。由此,标志着内地对港台流行音乐的全面放开,港台歌手大举北上。



9.png


当时内地的一家音像出版社捷足先登,在央视之前,启用内地歌手,模仿演唱,冠以《潮—来自台湾的歌声》名称,出版了一个模仿COPY的盒带。即使是这样的模仿磁带,也是大卖。



10.gif


相对于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内地唱片工业,《潮—来自台湾的歌声》还把海峡对岸先进的流行音乐产业从市场发掘、歌手包装、创意策划、单曲制作、市场营销等流程全方面展示给了大陆同行。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极大彰显了台湾流行音乐根植于中华文化,包容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功力,给内地上了一课,更重要的是,专辑在大陆央视这个官方权威媒体播放,释放出大陆音像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讯号,台湾流行音乐得以全面进军内地市场。面对市场经济唱片工业产生释放的巨大经济动能,内地音像公司唱片业也一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反应迟钝和忸怩羞涩,开始甩开膀子拼抢港台流行音乐的内地发行权,创造了引进版空前繁荣的黄金十年。此后,内地唱片发行商渐渐不再甘心闷声发大财为他人作嫁衣裳,纷纷出手照猫画虎制作、包装、宣传推出本土歌手;而早就对大陆市场垂涎三尺的港台唱片公司此时也跨海而来,招兵买马开疆拓土。就这样,土财主加洋和尚,联手建立起了中国最初的唱片工业体系。


11.png

姜育恒的《再回首》,视频画面实景取材于北京郊区,大陆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让歌迷更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感,同是炎黄子孙的亲近情愫。


12.png

王杰,一个普通的特技演员,塑造成“凄惨永驻”的形象,瞬间流行岛内外。片子播放的1989年,正是王杰横扫一切的时期,他的成名曲《一场游戏一场梦》,至今令人“苦”不堪言。


据华裔人物早餐会走访部分文艺圈业内人士,还了解到,《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给整个大陆音乐界,官媒,到官方主管单位,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流行歌曲不再是过去宣传的"靡靡之音",它还能表现人性中最积极的那一部分,也能和中华文化打成一片,无论是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小虎队的《逍遥游》、黄莺莺的《雪在烧》姜育恒的《再回首》都是如此。在大陆歌坛还是在推崇嗓音、形象俱佳的时候,《潮—来自台湾的歌声》里面很令人意外地推出了一位盲人歌手曹松章,在他的《走出孤独》中,对人性的关怀和幼童的伴唱,更彰显了正面的公益形象。



13.jpeg


14.jpeg


互联网上一位70后写的文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节目引起的轰动: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潮—来自台湾的歌声》播放后的第二天早上,班上的女同学是如何一脸花痴样地谈论起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 他们英俊的面孔、潇洒的气质、矫健的舞步,以及MV里快速切换的运动镜头,他们的着装、发型 ,一举手一投足的无限魅力,吴奇隆那漂亮的后空翻 , 陈志朋那酷似张国荣的脸庞, 苏有朋那淡淡的书卷气,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什么叫青春偶像的风采。这三个阳光男孩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众多青少年心中的最爱。”




03

解锁《潮—来自台湾的歌声》

  华裔人物早餐会带您重回1989,重回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第一集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第二集


对于三十年前的这个专辑,华裔人物早餐会一位美编说到,看完这个完整视频,她联想到了作家王朔的一段文字:


15.jpeg


“老实说,我对台湾人的印象一直比香港人好,也许因为他们讲国语,很多人本来也是大陆过去的。我接触的台湾文化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真甚至在我看来都有些迂阔,那种方朴诚恳在大陆也是少见的,人好在骨子里,不但可以一起做事也能玩到一起去。纽约有个台湾来的华人导演叫皮特—王,居然一日京片子,跟他聊天聊老北京的事儿会感到自己是野的,外来的,这个时候就有强烈的感受:大家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甚至那些台湾商人,也比香港商人多一些豪气,喝起酒来很仗义,当然也没准儿我接触的那几位正巧都是黑道来的。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即便是在热闹自大的年代,我也隐隐感到了来自海外华人文化的冲击,只是不能正视它,就本能而言,我倾向于忽略、贬低那些非本地的陌生的文化形态。”


17.jpeg

18.jpeg

16.jpeg

《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第二集收录了蔡幸娟的《东方女孩》,该MV外景实拍于89年的上海外滩,巴洛克风格的大楼,带辫子的无轨电车,缓缓涌动出历史的沧桑,歌词也尽显台湾文化里对中华的认同和归属,栖霞山,西湖,长江,耳熟能详的地名,被一个台湾女孩娓娓道来,俨然就如王朔笔下的“来自海外华人文化的冲击”


在王朔先生的这段文字后,她又提供了一段豆瓣上网友的文字

“与北京部队大院里长大的顽主(指王朔先生)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小镇青年,面对一切外来的东西,无论是马路对过还是海峡对岸,我始终保持着一股没节没够的饥渴劲头。必须承认:从小我就是个崇洋媚外的孩子。”




04

港台众星北上,热度持续



据华裔人物早餐会了解,1989年央视先是播出了两期专题,因反响极为热烈,到1990年,节目组又制作播出了两期,第三期叫《浪花》,第四期叫《风是我的朋友》。四期节目,一般统称《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但是后面两期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小,许多人只记得前两期。在这其中,小虎队,姜育恒,王杰等都是最大的赢家。


19.png

20.png

在《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之后,央视多次邀请台湾演艺界的大咖来内地交流,在1991年,著名歌手苏芮在《潮》的主持人赵晓君陪同下,到访内地。这是苏芮和赵晓君从台北机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央视文艺部的邹友开先生等人到机场迎接的画面。


从89年夏末秋初到90年,在央视四集《潮—来自台湾的歌声》音乐专题片播出后,大陆和港台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加深,可以说,从广度、深度和热度上都开创了前卫未有的新局面,尤其在92年,邓公南巡,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大陆唱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进入快车道。在这个过程中,台湾港澳地区的先进的唱片工业模式,艺人包装策略,对大陆同行的刺激和催化作用,功不可没。


21.png

22.png

23.png

24.png

91年小虎队参加赈灾义演,央视《旋转舞台》的独家采访,这是主持人刘璐对三个小虎的专访,画面中,央视著名主持人刘璐还处在主持年龄的黄金时期,小虎们更是稚嫩,苏有朋稚气的脸庞和书生气质颇得央视摄像师的偏爱。


难以想象的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扮演了重要的推手作用,据华裔人物早餐会内部采访一位早期体制内新闻从业人员,从中了解到,那个时候的央视,风气开放,观点多元,文艺节目走得更靠前,可能是和当时的时代也有关系,和当时的市场经济确立这个大背景也是分不开的,整个国家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快速发展往前跑,文艺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如此。

在此以后,港台各路明星轮番登陆北上,大陆逐渐进入了和国际唱片工业接轨的新时代,并开启了两岸三地文艺繁荣的新时期,我们的生活越发丰富和多元,我们的眼界越来越宽,眼光越来越高,那是后话了。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Connie

多媒体通联 :朱南

广告公关通联:吴青

实习记者:赵天慧 杭熠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部分局部文字参考自知乎知友锦衣夜行的文字。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 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小二维码.png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静图 人物.png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www.breakfast777.com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









首页 华裔会 华语圈 世界观 社交场 悦生活 品牌会 华人健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华裔人物早餐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2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