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平台
多媒体商店
手机LOGO

上海原本是这样,是海鸥,雀巢,更是力波啤酒,喜爱上海的100个理由

【华裔物早餐会】本会2022年4月27日专讯


fd.gif


上海,这座中国最西化的国际化城市里,不同的人群,混杂的风物,鲜明的气质,多元的语言,追根溯源,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市井的给养,规则的通行,文明的侵入,现代都市的社会起点,当历史已经给予一座城市强大基因的赋予时,这种根深蒂固的软文化,会有意想不到的城市力量,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体现,我们无从评价当下的是是非非,那用最微小的方式,重温那些温馨的城市片段,生活画面。



图片 2.png

图片 3.png

当下的上海,城市的基础脉动于90年代的那种你追我赶,追赶世界。这是1994年从浦西遥望浦东的景象,当时,东方明珠还是那么孤单


我相信如果你是60,70,80三个年代的人,或者你经历过1990到2010年的上海,那么不管你现在身处在上海,还是在国外,只要你经历过上海那个最黄金时代,那个最生机勃勃的20年,你会,一遍又一遍,不知不觉,泪已满面。这是我的上海。




01

上海和海鸥的故事


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广告片本身,都带着浓浓的上海和香港混合一起的气质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约在这个时间光景,上海的电视屏幕上率先出现了一个带歌曲的广告,在当时黑白电视机为主的时代,它更像一个早期的文艺片,像豆瓣的风格的视频鼻祖版,画面唯美,乐曲悠扬,广告传递的略带小资,清新优雅的城市休闲气质,让一代中国人津津乐道,尤其城市女性观众的喜欢,浅唱不止。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网友还记得这个片子,并寻觅此片,深爱痴情不改。


图片 5.png

此片在80年代末90年初在上海电视台首播


图片 6.png

图片 7.png

图片 8.png图片 9.png


这是一则在豆瓣上网友留言,“童年的海鸥,仿佛当年,想起海鸥飞处,多少世事变迁,是你伴我成长,带给我关怀,我知道这是,永远的爱。”曲调是90年代港风,又有点新加坡歌曲的味道, 主角小女孩,素颜朴实,白色连衣裙,蹦蹦跳跳,也许是香港导演的作品。
也有网友说,这首歌的歌词,个人认为这是史上最好听的广告歌。画面拍的也美,一家人在海滩散步。


图片 10.png图片 11.png


这则海鸥洗发膏的广告,发端于80年代末的上海,最早播放于上海电视台一套,在当时国门初开的中国,刚刚摆脱资产阶级趣味的商业广告,国内制作水平极为粗糙,良莠不齐,广告行业才刚刚起步,这篇海鸥洗发膏的广告,明显高出当时内地的制作水平,据华裔人物早餐会了解,该广告片的制作方为当时香港的一家知名的4A广告公司。在此之后,一大批国际4A登录上海。



图片 12.png


1991年《解放日报》上,国营的上海广告公司和国际4A奥美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奥美的招聘广告,这是国内最早的合资广告公司,在见识到4A强大的品牌流程管理体系后,第二年,母公司上广意识到人才的匮乏,也开始了对外的招聘,仔细看,那时候,广告从业人员属于事业单位干部身份,还要经人事局同意



图片 13.png


中美合资的上海庄臣有限公司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日化合资企业。上海庄臣,广州宝洁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大牌合资企业


海鸥洗发膏的东家上海庄臣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百年跨国企业美国庄臣父子公司与上海日用化学工业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的合资企业。后来,美国庄臣父子公司中国区总部也设在上海。美国庄臣公司(SC Johnson Wax)由山姆·庄臣先生在1886年创建,也是一家有着120多年历史的跨国企业。


上海.gif

另一家百年跨国企业,可口可乐,也率先于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




02

上海和雀巢的故事



这则广告被上海人亲切的称为95年沪版雀巢,在那个年代,针对一个城市制作专属的商业广告,极为罕见


图片 16.png图片 17.png


第二个故事,是上海这个城市恢复咖啡故事的开始。也是上海百年咖啡文化的再激活。雀巢咖啡的广告有不同版本,但是,针对一个城市,专门制作一个城市专属的商业广告,极为罕见,想必也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才有如此殊荣吧,这则广告被上海人亲切的称为95年沪版雀巢。


图片 18.png


片中不单叙述的故事,气质,人物特征符合上海的调子,连广告外拍的场景也特意在上海本地取景。导演很讨巧的选择了上海远东饭店和上海工人文化宫的阳台外景,颇有海派韵味,和雀巢暗含的气质不谋而合。


图片 19.png图片 20.png

雀巢很上海化的取景上海远东饭店和上海工人文化宫为背景


在80年代初,全球两大速溶咖啡品牌,麦斯威尔和雀巢双双进入中国市场。进入时,两家都做了市场调查。但共同的一点是,进入的首选城市,必是上海。



图片 21.png


麦斯威尔(麦氏)1989年的海报


当时的麦斯威尔,中文名称还称作麦氏咖啡,麦氏通过调查得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占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日常最喜欢的饮品还是各类茶,茶的价格有高有低,适合中国人不同的消费需求,咖啡微苦的味道中国人并不是都喜爱,作为天天饮用的饮品的话,价格又偏贵,属于高端饮品,懂得咖啡的主要是一些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阶层。鉴于此,麦氏的广告语颇具文雅,具有中国文字的修饰对称感:“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麦氏咖啡刚刚进入中国大陆时期,在央视和上海电视台的彩色广告片,那时,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国人追逐的目标


不同于麦氏,雀巢方面通过调查的结果则很有意思,雀巢发现,80年代初的上海市,女大学生最喜欢嫁的人是出租车司机(那时候出租车司机的工资是当时上海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并且他们还注意到:喝完雀巢咖啡的人都会把雀巢的罐子带到办公室当茶杯用,让人感到“我买得起雀巢咖啡”。经过斟酌,雀巢的广告语确立,非常简单直效:“味道好极了!”成为一代中国人口耳相传的社交语言经典。


实际上,在雀巢和麦氏之前,在1834年,咖啡首次被引入中国,就在上海得以发展,1866年,上海第一家专营咖啡馆,虹口咖啡馆开业,时至今日,上海市民普遍饮用咖啡的习惯,这也是上海人咖啡传统的历史基因。



图片 23.png


30年代刊登在申报上的德胜咖啡行广告



图片 24.png


在80年代之前,历经文革后,全中国只有一种咖啡,便是国营的上海牌咖啡


上海牌咖啡实际上是民国时代1935年在上海开设的德胜咖啡行。当时在静安寺路创立,也就是现在南京西路铜仁路附近,注册商标“C.P.C”。商行进口生豆进行炒制、拼配,然后现场研磨、烧煮,浓郁的香气吸引住了过往市民,因此又开出了德胜咖啡馆。1958年,“C.P.C”改为“上海牌”,首听铁罐咖啡也诞生于此时。一直到1980年,上海是中国唯一生产咖啡的城市。




03

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



很多上海人对上海的理解,就来自这首歌曲,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就是它既白领又市井的上海味道,这首广告歌在坊间被地道的上海人、黄皮肤和非黄皮肤的上海移民传唱。当一首歌如此深入人心,我们只能说,歌者传达的感情已经与城市诉诸的气质水乳交融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

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城市的高度他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

上海让我越来越爱。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

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大家也在。”



图片 26.png



20年前,这首力波啤酒广告歌“喜欢上海的理由”,因其所承载的私人情感与城市记忆,引发很多土生土长上海人和在上海发展的“新上海人”的共鸣,一夜间风靡大街小巷,人人传唱。

很多上海人都觉得在这个短短的广告片中看到了自己,十多年后,《喜欢上海的理由》依然深入人心。一句“我在上海,力波也在。”把多少上海人的情绪带到高潮,它注定是上海人的专属记忆。



图片 27.png


《喜欢上海的理由》,不仅上海人怦然心动,来上海发展的新上海人也有共鸣,品牌的影响力潜移默化的在产生力量。时至今日,仍会有人对歌曲的词作者陶为民说:"这写的就是我啊"。说这些话的人,仿佛就真的在歌里看到了与城市一起变化着的自己


歌词中不难洞察创作者对城市的某种精神呵护,当然,呵护是基于对城市的深度理解。力波啤酒广告曲的作词人陶为民对当时上海的理解是,“只要你敢想,它就能给你机会让你有实现的可能;只要你有能力,它就能提供平台让你找到发挥的场所。这就是上海的魅力,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于是就有了《喜欢上海的理由》中的“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大家都在”,这是个体与时代的相互成全。



图片 28.png


“喜欢上海的理由” 2001年,由当时4A公司达彼思的创意总监陶为民作词。此片也让陶为民在业内的知名度急剧提升


“在上海生活,勤奋一点就能滋润一些,努力一些也自然就会精致一点,本来可以慵懒的城市生活被各种各样的自我要求所追赶着。这是上海人的模型。”



图片 29.png



“我并不是要为上海歌功颂德,你看到了画面上的那些上海的变化,但我也更希望你能感受到歌曲里更为私人,更有真正个人感受的歌曲。带着梦想,或者即便是一些坏习惯,你就能热情的投入上海的生活。” 陶为民这样说道。



图片 30.png



力波啤酒歌曲营造的场景多是体面的,歌词令人会心一笑,但体面和幽默不会折损沪语民谣的深刻性,那是一份不为生活折腰,不和生活死磕的平衡。歌曲中依然有对现状的生动描绘,有厚重的人性关怀、有鞭辟入里的观察,只是它们抵达听众心里的方式是四两拨千斤。宛如沪语说唱中那句歌词“阿拉养了上海,就要相信上海”,平实直接,没有说教的生硬,没有冒犯他人的间接优越感,听众能够体悟到创作者的深意。



图片 31.png



2004年,陶为民执导的上海城市宣传片《无数个姚明,好一个上海》拍摄现场.那是上海最开放,和国际潮流规则融合欲望最强烈的时候


上海本土的音乐人孔佳作曲,并原唱此歌。这首清新畅快的歌曲表达了许多上海市民的心声,一时之间广为传唱,甚至被誉为"新上海人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口口相传,但谁也没想到,演唱这首歌的孔佳,却因突发晚期肺癌不幸去世,26岁英年早逝。



图片 33.png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孔佳,当时在上海一家广告音乐制作公司作曲,晚上到淮海路上当酒吧歌手。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孔佳,据记载曾两次尝试去北京发展,结果他发现自己对上海有种深深的依赖——适应上海就一定不适应北京。“在这里,我可能更容易找到灵感。”孔佳生前曾这么说


曲作者演唱者孔佳的突然离去,令当时众多只闻其歌不识其人的读者唏嘘不已。大众评论《喜欢上海的理由》不用大牌还能让传唱度和美誉度俱佳,很难找到第二个案例。这首歌贴切地唱出上海那些年的发展和上海人的心路历程,在这首歌里,找到上海人的认同感。



图片 34.png


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力波啤酒广告


力波品牌诞生于1987年,当时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与老牌的上海益民啤酒厂、上海冠生园等合资生产力波啤酒,这是上海最早的合资啤酒品牌,名字源自英文啤酒“BEER”倒写的“REEB”,音译“力波”,力波啤酒坚持德国配方,使用大比例麦芽酿造,一上市即成为上海主流啤酒领导品牌。



图片 35.png



然而好景不长,1996年日本啤酒品牌三得利进入上海,很快超越力波,成为上海啤酒第一品牌。2001年,力波啤酒为了力挽颓势,推出广告策划“喜欢上海的理由”,据此,力波一度到达巅峰,曾连续多年稳居上海啤酒行业首位,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收藏几代上海人对本土啤酒的记忆与情怀。


图片 36.png

姚明在拍摄由陶为民设计的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时告诉他,自己去美国NBA打球时,经常听这首《喜欢上海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有人说,“它给上海黄金般的90年代做了个里程碑式的总结”。更有人说,上海后来一下子赶上国际现代化,没被落下,更多的来源于那个黄金10年打下的底子。




04

上海基因


图片 37.png图片 38.png

在上海最黄金的年代里,官方带头推广自己,融入世界。那时,官民同乐,上海也自信的推销她的城市魅力,这个城里的所有人都在憧憬更好的未来


有一段网上流传的网文,这样娓娓道来: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对于许多在上海努力拼搏的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事业,他们努力的成果。上海,是一个公平的地方。它接受所有人的坚持与努力,不屑于辛苦。无论是学生、上班族、民工、创业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份,只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这就是我爱上海的理由。


人总是会对没有完成的事记忆最深刻,会被过去回忆中的某个片段戳中,那个触动自己的人生光影,这是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我喜欢上海满大街小巷的咖啡馆。也喜欢街巷里弄的生煎、葱油饼、红烧肉、辣肉面,排骨年糕,我喜欢上海地铁和公交人性化,让我随着心情,可以浸入他的的每一个角角落落。我喜爱上海出租车的干净和司机的绅士修养,让我每一段路途中,也有一段独自的风景。我更喜欢上海的洋气,复兴中路马当路上的小洋房,新天地里的慵懒闲适,历史里的老上海风情万种。



图片 40.png



我就喜欢上海便捷的生活方式,连锁便利店随处可见,喜欢地铁里的书店。喜欢上海的进取心,只要人活得认真,允许穷人活得体面。喜欢上海的多元化,喜欢上海人人自觉排队的风气,喜欢人和人之间的契约意识,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低调生活,高调奋斗,让我感动。

那个熟悉温情的上海,还会回来吗?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Connie

多媒体通联 :朱南

广告公关通联:吴青

实习记者杭熠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200.png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欢迎登陆华裔全媒体官网

www.breakfast777.com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静图 人物.png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首页 华裔会 华语圈 世界观 社交场 悦生活 品牌会 华人健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华裔人物早餐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2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