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平台
多媒体商店
手机LOGO

央媒首次“恶评”五一调休,中国调休制度为何“知错不改”被骂上热搜?

华裔物早餐会

许多人对五一劳动节的假日满怀期望,但是官方的一则调休通知,却让人们的心沉入谷底。

其实只听放假五天会觉得还不错,但是除去我们本该有的假期,剩下两天居然都是从别的周末硬凑来的。不仅用掉了本该有的双休,还在假日后平白增加了各种工作压力。惹得网友纷纷怒斥“到底是谁发明的调休?”


1.jpg


面对网友的声讨,央广网都站出来为广大打工人发声,出面批评称“不忍直视!”直接挑明五一假期就是靠东拼西凑得来的,不仅清明节后要连上六天班,五一假期前后也能“享受”到六天连班的刺激。


2.jpg

1.jpg


其实不光这几天,最近几年关于调休制度的讨论热度都很高,甚至有网友翻出了2013年那英对于调休的吐槽。


3.jpg

2.jpg


可以看出公众对现有的休假制度的不满越发严重,甚至连央媒发声评论,可见目前中国的休假制度已经到了一个上下都认为有问题的程度了。


华会标题1.jpg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务院颁布了一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直至今日,中国用的还是中间修订过几次的这一部。


4.jpg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搞建设,当时全年的公共假期只有7天,再加上单休的政策,一个劳动者一年到头就只能休息59天,就连这种休假制度也只有城镇工人干部能享受。

1967年,国务院直接废除了春节假期,休假制度甚至出现了倒退。一直到1979年,中国才恢复四九年制定的放假办法。

到了80年代,由于劳动力向沿海转移,为了照顾这群劳动者,国务院还制定了探亲假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强度逐渐增大,单休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实,当时的工作制是做六休一,工作6天,礼拜天还得洗衣服、收拾,照顾老人,普通人实在吃不消。当时有句话叫“战斗的星期天,疲惫的星期一”。放在今天,绝对能上热搜。


5.jpg


听到群众的呼声后,国务院在1994年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把6天工时改成了5天半,结果实行起来就成了一周工作5天,下一周就工作6天,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大小周,给工作生活造成了不少的混乱。于是官方干脆一步到位,直接普及双休制度,这才有了全年111天的休假。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也受到了波及,导致国内消费低迷。加之中国国内洪水肆意泛滥,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6.jpg

3.jpg


而99年又恰逢建国50周年纪念日,时任总理朱镕基为了提振百姓信心,同时庆祝建国50周年,提议将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假期分别增加到了三天,同时联合前后两个周末,凑成了国庆、五一两个七天乐的黄金长假。


7.jpg

8.jpg

4.jpg


从此,中国的国庆和五一才开始从一天和两天变成三天假期。这两个黄金周的刺激下,九九年的全国旅游业产值突破4000亿人民币,同比上年激增16%。

2000年,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旅游业的协调组织工作,中国国务院牵头14个部门组建了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也就是假日办,同年五一旅游人次达到2000万人。第二年涨了2.7倍,达到7376万,旅游人数快速增加,景点建设跟不上,市场承载不了,结果就是体验极差。


9.jpg

10.jpg

5.jpg


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改革,把长假拆成短假,搞错峰旅游。2007年国务院修改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元旦放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然后在实操上通过调休组成春节、国庆两个7天的长假和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小长假。


11.jpg

6.jpg


但这么一改,假期总数反而变少了。对比2006年和2008年前后调休时间折算一下,反而少了两天假。预计中的“错峰出行”也根本没有出现,没了五一,大家就扎堆十一国庆出游。出行人数又涨了20%,旅游景点反而变得更拥挤了。  

2013年,为了放假,劳动者一次连上8天班,两次连上6天班,三次连上7天班。结果明明放的假没变,大家却感觉比往年更累了,怨声一片。2014年假日办就被裁撤了,改成了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假日办倒是成为了历史,但调休这种临时性的安排,却因为政策惯性和路径依赖,一直沿用到今天。


华会标题2.jpg


调休带来更多调整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客观上还促进了假期经济的红火。那么为什么调休在今天就如此被打工人痛恨呢?

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回顾调休制度的历史,就会发现调休制度的时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是基本重合的。之所以前面30年调休制度会被很多人接受,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钱”。总有人是愿意加班的,而在经济和产业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老板也愿意让渡更多的利润来提升生产效率,扩大规模,抢占市场,而劳动者则可以从肉眼可见的生活质量提升以及资产提升中获得满足感。同时,靠着外贸、投资两辆马车的带动,中国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获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在这个背景下,虽然假期少,但社会各方还是达成了一种平衡。


12.jpg


这个时期劳动者虽然休假并不多,但这一代人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共同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任务。

而如今的中国工业急速膨胀,当工业化完成,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就会显出非常多的弊病。

比如明显的抑制消费。现在一年下来也就那么几个长假,所以大家都挤在这几个假期出行,导致各种旅游配套在旺季不够用,在淡季却又闲置。结果为了维持经营,很多商家就选择通过宰客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快速获利的同时也扼杀了一个地区的旅游潜力,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调休是治节假日的标,也是刺激短暂经济繁荣假象的标。


13.jpg

7.jpg


你心目中的完美假期是在景点“人看人、人赏人、人挤人”,还是与好友三三两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酒言欢?答案显而易见。


640.gif


其次,虽然喜提小长假,但很多人一想到周末补班就焦虑。以损失周末为代价的小长假,尽管总休息天数不变,还是会让人产生失落感。调休带来的另一重影响,就是上班族要比原先连续工作更长时间,一些“单休党”更甚。此外,调休形成的小长假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休息节奏,可能导致“节后综合征”,影响工作效率。



华会标题3.jpg


有统计显示,中国11天公共假期天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80多位。原全国假日办曾于2013年对62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节假日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法定节假日平均为11.7天,中国的11天属于中等水平,与法国、意大利持平,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另据媒体统计,与中国邻近的韩国、日本的公共假期天数分别为12天和16天。


15.jpg


从周休日来看,52个周末双休,即104个周休日和8小时工作制与国际上保持了一致。不过,在实际运行中,单休、大小周轮休等情况仍然存在,周末双休和年假不是人人都有。应了中国那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

调休制度具有中国特色,24年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实行调休制度,哪怕是一向以工作狂而著称的邻国日本都没有这种制度。甚至有的国家会出现反向调休的操作。比如俄罗斯,1月1日到8日是新年假期,要放8天假,但因为1号到8号肯定有两天周末,所以会在后面给民众补两天新年假。而直到今年,俄罗斯和匈牙利才确定加入调休的行列。


14.jpg

8.jpg


德国、法国等国家还有一种特殊休假方式,叫做桥假,意思是如果假期是周二,那么周一就是桥假,如果假期是周四,那么周五就是桥假,一天假期变为4天,并且还不用调休,不用补休。着实让中国公众艳羡不已。


16.jpg

9.jpg


虽然中国的11天公共假期水平不低,104个周休日也与国际一致,可从带薪休假来比较,差距就比较大了。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它们的带薪休假天数远超中国,并且落实得很好。据原全国假日办2013年的统计,以工作满10年计算,62个国家和地区职工带薪年休假平均为19个工作日,中国为10个工作日,排在并列59位,仅高于泰国(6个工作日)和菲律宾(5个工作日)。



华会标题4.jpg


关于休假制度的改革方案,有些声音认为,当前中国“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时存在,除完善生育休假外,增加全民公休假期、合理安排假期分布格局等也应该被作为生育配套支持措施,让人们更有时间和精力去生育、养育、教育孩子。他们认为,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休假制度改革方案应该尽快出炉。


微信图片_20240506134816.png


但也有声音认为,中国幅员辽阔,调休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休假方式。如果不调休,工作地距家乡太远的劳动者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回乡探亲。


18.jpg

10.jpg


你认为中国的调休制度是否需要改革?


劳动者的呼声应当收到更多重视,尽快取消调休制度

调休制度很好,不需要改变

调不调休无所谓,打工人只想要更多休息时间

改革不如尽快落实双休和年假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友然 毛强 

文字统筹:周浩然 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王梦 孙琪 丁朵朵

多媒体通联:朱南 杭熠

广告公关通联:郑佳佳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首页 华裔会 华语圈 世界观 社交场 悦生活 品牌会 华人健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华裔人物早餐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2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