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人物早餐会】
一个刚刚摆脱危难、冲破束缚的东方大国作出历史性重大抉择,在中国改革开放前迈上了中美“融冰之旅”,它如巨人之手推开了封闭的国门,这个抉择不但影响了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更深刻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1979年1月28日,中国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按照这个古老国家的习惯,中国人一般不出远门,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团聚过年,然而,45年前的今天,一个75岁的中国老人,一个坚韧不拔的政治人物,却选择这一天,开启了一个转变古老中国的历史进程,华裔人物早餐会,在2024中国农历新年大年初一,关注小平访美的时代意义。
1979年1月28日,是农历己未年春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不出远门,一家老少团聚,热热闹闹过年,但75岁的邓小平这天清晨就冒着严寒出发前往万里之遥的美国。邓小平选择在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开启对美国进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9天访问,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邓小平的出访,是应此前中美建交谈判中美国总统卡特发出的邀请。选择在这一天出行,是邓小平的主意。表明他十分看重这次出访,中国人的大年初一,要说吉利话,做吉利事。有人说,他这是在为国家图个吉利。
当时的外国媒体发现,中国领导人的出行选择在了当年中国农历春节之日,“这对中国来说”,无疑会是“一个有意义的日子”。而放诸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意义”不仅关切着中美关系的发展,更震撼着国际政治的天平走向。
访美之前的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赫然被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这次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因为他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也因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而仅仅在28天前,中美两国刚刚结束近30年的隔绝,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现在,新中国领导人兑现承诺开启了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邓小平访美,原本就是中美建交谈判的一个关键部分。据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回忆,1978年12月14日,在中美正式达成《中美建交公报》前一天,卡特突然指示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邀请邓小平访美。当时,美国国会一些人对中美建交很不满意,卡特总统希望借助邓小平的力量帮他们进行建交宣传。因此,美方对邓小平访美极为重视。邓小平在美方邀请发出后不到24小时便作出访美决定,访美时间定在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
在飞往美国的途中,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后来担任社科院副院长的李慎之向小平请教为何要对外开放?开放为什么主要迅速向美国开放靠拢?小平非常直接的回答说,跟着美国走的那些国家都富强了。
大年初一吃一顿鲜美的饺子,是中国人的习俗,而在飞往美国的专机上,中国访美代表团能在飞机上吃到鲜美的饺子吗?此次访美专机的乘务员们很早就动了心思做了准备,当时的市场条件还没有速冻水饺,此外即使是当时代表团乘坐的波音707飞机,飞机上也没有适合煮饺子的加热设备。
怎么办呢?乘务员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茶壶里煮饺子,登机前,专机乘务长任德珍请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师傅们为代表团赶包了一些猪肉白菜水饺,经过煮熟,晾凉,装在冰盒里带上专机,然后乘务员用飞机上的电烧水杯,一份一份的把水饺用开水再加热。
为了给代表团增加点春节气氛,机组人员还准备了红肠,油炸花生米,六必居的酸黄瓜,鲜美的饺子和这三样小菜,是小平访美的年夜饭了。当小平看到饺子时,像一个孩子般的很高兴的说到,飞机上还能出饺子呀!
如果说三个联合公报奠定了中美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1979年邓小平对美国的历史性访问,真正拉开了中美友好交流的大幕,中美蜜月期开启。
1979年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下午4时30分,邓小平乘坐的专机在华盛顿降落,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受到了热烈欢迎。但白宫方面没有立即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第二天的欢迎晚会也是卡特总统自己掏钱筹办的。由于中美隔绝了近30年,不少美国人包括国会山的议员们对中国存在偏见,邓小平的不断用开放的胸怀,务实的作风,强大的个人魅力,不断改变了这些美国人的看法。
访美的九天时间,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从到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顿,西雅图,晚宴,参观,演讲……80场活动,20次讲话,20次宴会,10次记者会,中间不断上演的游行、暗杀、袭击,让马不停蹄的行程,除了融洽和笑声,推动历史意义之外,还多了一丝压抑和紧张,这位老人坚定地执意要推动历史的齿轮,以最真实的状态,拨开历史层层迷雾,寻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月29日上午,当邓小平和夫人一行乘车来到白宫时,一千多名现场民众挥舞中美两国国旗,向中国贵宾欢呼、鼓掌。卡特总统和夫人陪同邓小平和夫人登上演讲台。乐队奏起中美两国国歌,礼炮鸣19响。两位领导人检阅了仪仗队。有美国记者感慨,一个国家的总统举行正式仪式,隆重欢迎另一个国家的副总理,还陪同检阅三军仪仗队,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极其罕见。
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当时也在现场,他曾回忆道:“当时的气氛就像充了电一样,我不记得白宫以前曾经有过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卡特总统在30多年后回忆当年时仍激动地说:“我当时就知道,世界将被改变。”
在卡特总统的国宴之后,美国为了让邓小平对美国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200名美国小学生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唱完之后,邓小平非常感动。孩子们歌声终了,邓小平夫妇在卡特夫妇陪同下走上舞台,卓琳一直牵着艾米的手。
邓小平做了个简短讲话。他说,表演“让我们永生难忘”,这一场景让他想到鲁迅的一句话:如果人类能避免误解,互相关心,是最好不过的了,而文学和艺术能以最好的方式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应当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我非常高兴地在这里告诉大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将会是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第一个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美国乐团,乐团将在今年3月访问中国。”
之后,邓小平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举动,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革命式刻板印象:他弯下腰,亲切地亲吻了儿童合唱团一个孩子的前额。随后,他重复了这一动作,接连亲吻了五个孩子。
现场所有人都被这一幕震撼了。如潮的掌声中,很多人眼中闪动泪光。黄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编者注)夫人何理良看到,现场一些为人父母者一直在擦眼泪。郭曰方座位旁边是一位四十来岁的美国中年妇女,脸上挂着泪水,嘴里不停地说“太好了”。
中美建交后首批52名留学生之一兼领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柳百成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几乎就是邓小平的这个举动打开了很多美国人的心门,他们从中看到,中国是一个尊重他们国家的习俗的开放、包容、友好的国家。当天的美国报纸也评论说,“邓小平真诚亲吻美国儿童的场面,恐怕会让美国不少政治家重新学会如何亲吻孩子”。
“从那一刻起,美国人意识到,他们和中国人没有理由成为敌人。”肯尼迪中心之夜,被一位美国官员称为“大概是整个卡特当政期间最风光的一个晚上”。它的美妙,甚至感染了一些有成见的美国人。在当天的日记中,卡特写道:“参议员拉克泽尔特是极力反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但这次演出之后,他说他们输了,谁也没有办法投票反对儿童们唱中国歌曲。”
短短9天,被美国媒体称为“邓旋风”的75岁老人邓小平收获了美国民众的好感和钦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这9天,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9天,也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在云谲波诡的国际政坛上的中国智慧与战略眼光。
在邓小平访美前一个多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这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在中央编译局前副局长俞可平看来,邓小平访美带来的启示,主要是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他说:“没有观念解放就不会有真正的改革。解放思想之后会发现,对外交往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优先,而不是意识形态优先。”
当我们再看小平访美的场景和历史意义时,不能不提到几年前的一部纪实电影《旋风九日》,这部影片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导策划,傅红星先生执导的一部人物记录片。
该片是以1979年邓小平访美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电影,于2015年5月15日上映,电影《旋风九日》以此为背景,揭秘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风雨起飞、九天访美的真实惊险事件,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以邓小平访美为主题的影片。
据了解:《旋风九日》当时远赴美国拍摄,为了真实还原历史,项目筹备期剧组便开始从美国购买大量的视频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弥补了国内对这一历史时间的纪录空白,也对很多幕后的故事进行了揭秘。除了将影像资料和真人采访相结合外,剧组还大胆使用漫画形象来展示人物。
“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1979年的中美建交,小平访美为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谁都无法忽视。”导演傅红星在谈到创作初衷时坦言《旋风九日》的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他多年的兴趣点以及致力于研究的领域。
《旋风九日》从美国购买了大量尘封视频,揭秘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风雨起飞,九天访美的真实惊险事件,外交对决,政治过招,这些,是教科书之外的步步惊心,10万多英尺的绝密资料,将历史的一角悄然打开。
电影《旋风九日》讲述了三十多年前的邓小平访美事件,以最真实的镜头展现了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政治外交上举重若轻的风姿,以及对民族命运和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导演傅红星笑谈:“如果以互联网思维来看,邓小平访美就是给中国开通了公众号,它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据俞敏洪回顾,最初《旋风九日》剧组请他出镜时,自己“一听影片介绍就觉得和傅红星导演志同道合,影片的主题吸引了我,于是我们一拍即合”。面向全国记者,俞敏洪道出了将自己第一次电影出镜献给《旋风九日》的初衷,坦言自己“不喜欢拿我个人的经历来做文章,但是对于一部紧扣时代脉搏的影片我一定支持”。
几年前的外交部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谈及邓小平当年访美对当今中美关系的启示时说,历史告诉世人,中美共同作出建立外交关系这一重大抉择是完全正确的。中美合作可以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做正确的事情永远不晚。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同样,艺术会再现历史。
2021年6月,由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喜成创作的国家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油画《邓小平访美》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创作初期,他参考了很多张邓小平、卓琳和卡特及夫人罗莎琳在白宫阳台挥手的照片,并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他想了解人物的人生经历及内心世界,力求把人物形象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李喜成用他的精湛技艺和创作热情,还原了邓小平访美的经典画面,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珍贵馆藏。
我们的历史,总在某个时间节点怦然断裂,以致亲身经历也会讳莫如深,历史于我们变成了教科书里生疏内容。我们从《旋风九日》看到的从美国购买的大量尘封视频里,揭秘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风雨起飞,九天访美的真实惊险事件,外交对决,政治过招,这些,是教科书之外的步步惊心,10万多英尺的绝密资料,将历史的一角悄然打开。
但破冰之举早在1971年的“乒乓外交”便显现端倪,以“小球转动大球”战略实现了中美关系缓和,这也让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震惊世界,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成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而1979年的“旋风九日”则与之呼应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突破性的“开放”——36年前的大年初一,邓小平踏上访美九日之旅,中华民族的命运由此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随之风起云涌。
如果说1972年的破冰之旅是一次政治战略活动,那么1979年邓的访美则是为日后中国经济飞跃做了一次有效期超长的助攻。可见历史之苛刻,既不容许关键人物有丝毫闪失,又肆意冲刷着那些伟大印记。这是大人物与时间的较量,是智慧与风范的最佳考验时机,也是一个民族与时代的较量——在这汹涌的时光长河里,总有涓流激起浪花,让短暂成为永恒。
然而,从历史的横切面去探寻,终究会发现光辉伟大的,也是稍纵即逝的,那些远去的人和事仍需一再提起才能形成记忆。华裔人物早餐会中国春节回忆系列,修补日渐消逝的时代印迹。
- END -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王梦 孙琪 丁朵朵
多媒体通联:朱南 杭熠
广告公关通联:郑兵 郑佳佳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欢迎登陆华裔全媒体官网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