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人物早餐会】 本会2023年8月5日专讯
01
“微信是聊天工具?
NO,谁愿意天天和领导聊天?”
工作中高频使用微信是基于大家日常习惯——当然也很少有别的软件使用(社交软件垄断),即发即收即看的时效性也成为企业提升工作沟通效率所青睐的软件。一时间各个工作群纷至沓来,微信即时沟通性,使人们对于所发内容的审阅与思考大大降低,往往想到啥就发啥,有时甚至看领导心情。在上海做媒体的朋友曾言,现在给客户发画面稿过审都要看运气,比如客户在开车,有时在微信中随便瞟一眼稿件,就凭感觉说出些意见,之后睡前静下心看稿子,又出现了一堆修改意见,甚至和第一次矛盾,导致设计通宵加班修改。
在中国,微信(WeChat)从工作到私人社交,处处渗透,无处不在。
据了解多数国内企业,甚至一些大厂,将微信作为日常工作沟通的主要媒介。而在国外,电子邮件是工作双方沟通最重要媒介,没有之一。就算工作中几个字,也需邮件进行沟通,华裔人物早餐会将两者进行一番有趣的东西方社交文化分析,探析这背后不一样的民族性格和截然不同的社会风貌。
“大学时微信就是。。。有喜悦,有愤怒,有哭泣很多彩,现在工作了,微信是我的“领导”,基本上都是和公司各资源进行对接,现在每打一句话都要考虑考虑。
“对于大多数打工白领,QQ是传工作大文件的,微信传小文件的+无休止业务扯皮”
“微信?都是卖东西的,一般不看”
“工作卷不卷,看他的微信就知道了”
微信对于人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就像学生和白领微信在他们心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02
缺乏独立思考
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失误随时而至
为什么会工作难推进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就是因为习惯微信沟通后,无形中沟通能力不断的退化了。
常用的沟通方式有三种:
一种是语音对话例如电话、会议(二者也有区别),第二种是邮件、第三种就是即时通讯工具,例如微信、qq。
第一种会议可以锻炼个人的语言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一般能领导的这方面的能力都很强。
第二种邮件可以训练个人的思维能力,把头脑的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中还能一遍遍的完善想法,写的过程会很痛苦,可能还会写了删、删了写,不断的修改,但是文字写完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的方案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把头脑想法变成文字的过程,往往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
第三种基本就是把人往坑里带的方式,喜欢用微信沟通工作的人往往也不愿意事先梳理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聊天,一边聊一边产生想法,因此总是问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能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别人的引导才能思考问题。在别人的帮助下问题解决了就结束了,自己基本没有获得任何的成长,过程中还会耽误别人大量的时间。——“孔乙己”们最喜欢的方式。试想如果在商务沟通中,决策者一边沟通一边产生想法,他的意见将会变得摇摆不定或不完善。换来的将是大量修正时间和工作资源的浪费。因此微信虽然比邮件沟通方便,但造成负面影响却远远大于邮件沟通。
无独立的思考,只能在别人的引领下思考,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03
邮件沟通,可以规避人性“随性”弱点
让商务合作更加顺利
商务沟通是严谨的、理性的、有一定标准化的。谁能做到在一个颇具暧昧氛围的静吧空间内,理性查看客户一份缜密的、充满数据论证的市场调研报告,况且还要倾听你的建设性意见?生活充满矛盾,但严谨分析工作与迷醉的灯红酒绿合二为一,往往会出现事故。这个时候你需重整骨子里“浪漫”,离开“微醺的桃花源”回到办公空间,坐在电脑前,戴上眼镜,理性分析报告提出的问题及策略,并动用你常年工作经验,提出可落地的建设方案,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有点沮丧,但请相信我,这绝对比你在酒吧芝华士沙发上,斜着身子,随意用微信发几个建议更能赢得客户信任。
工作中我们提倡用电子邮件,因为它能管制双方的随意性和情绪化,约束人性,促进合作。让你去做正确的事情
04
“ 永远打不通一个主动静音的人。”
微信普及下的中国行业“内卷”现象
“因为静音,家里经常打不通我电话。”在南京一家地产代理公司王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公司平台总监,区域12个项目都要入微信群,下班后每个群不停的消息提示音搞得人心崩溃,最后索性静音,自己、别人都图个安静。
在中国,微信一但成为重要的工作交流工具,便会衍生一种“工作群”现象,有网友笑谈“彷佛有了工作群,工作就能立刻完成”
在中国,微信一但成为重要的工作交流工具,便会衍生一种“工作群”现象,有网友笑谈“彷佛有了工作群,工作就能立刻完成”。微信工作群优势在于群内工作信息共享更为方便,但问题在于沟通的简便性,导致任何时间,成员都可在群内阐述问题、发送信息。而这些内容多半是不成熟或思考不足。最终你一言我一语,碎片化沟通洋洋洒洒在群里蓬勃更迭。当你在地铁上开心地赶回家、睡梦中赶走一天疲惫、吃饭时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一个个“叮”的声音,拼命连环@打破所有好心情,随时被召唤是多少职场人的心理痛楚。
因此很多上班族索性将手机彻底“静音”
据了解,中国很多办公族下班时间有很大部分是用在处理微信群消息上,但令人遗憾的是群消息中真正能解决工作问题的,能确定工作方向的少中又少。近年来,“内卷”已经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流行词汇。他的含义指做一些既费力费时费神而对工作结果影响微乎其微事情。在全球倡导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中国的“内卷”显然是行业管理、商务标准操守跟不上行业增速,所导致的矛盾。
微信群正在成为中国上班族“第二职场”,而且全时段,全天候。
05
在中国,在工作时,放弃邮件
重度依赖微信
实则是“契约”精神的丧失
工作沟通,用邮箱还是用微信,表面是一个国民习惯问题,实则背后是“契约”精神坚守。
对于历史“契约”精神,欧洲可追溯至希腊人初期,当时腊人游走在克里克群岛之间,通过贸易来进行生存,而契约精神便深深扎根在欧洲人的骨子里,一张契约双方签订时,便需将所有内容反复审阅,并集中性提出意见,这是双方在契约下彼此的尊重,而在履行契约的时候,中间所产生的问题,商人也会通过书信的形式详细告知对方,作为双方履行契约时工作的证据,由于千年前通信并不发达,海上信件通常要很长时间才能传到对方,因此写信人会将问题尽最大可能详细的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而收件人也极为重视,甚至会集中团队进行研究,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但这些做法全部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长久以往商业规则演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形态,一种族群传承的习惯。而发展到今天电子邮件承袭了这种久远的“契约精神”,在互联网今天,通过规范、严谨的文件形式,认真沟通执行着契约事项。
从撰写邮件、审核、确定正式发给对方,是一种思考过程。
这种思考是专注化的,是系统性的,是对双方意见的尊重;同样专注化思考过的文件,沟通传导意见效果更佳,往往复杂的问题2-4次邮件的互送就可解决,看似过程麻烦,实则效率极高。中国人骨子里的“农耕文化”,考虑是单位土地内,怎样做到最大产量,注重是成本与时效,这也与微信高效免费特性不谋而合,实时传送,打开即看,要求即改,却让我们不重视传递信息的质量,而更为担心的是,这种习惯已经蔓延到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碎片化文章和视频充斥着感官,只为单纯刺激,乌合之下,容不得静心而阅的时光。
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的“契约”精神来自中世纪,但笔者认为千年前的希腊文明(又称克里克文明)强大海上贸易系统滋生契约精神,成为欧洲人的传承精神内核。
06
猜不透三言两语背后的心思
中国有句俗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矣。有时这句话就活生生应用在和上级领导的微信沟通中,笔者一位朋友在南京一家上市地产公司做总助。她在公司受到很多人巴结,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帮其他人“翻译”老板在微信话语后面真正的意义。比如老板会说“就差不多吧”,是赞同还是否定?如果要调整,如何调整,从哪方面调整?下面人一时间摸不清头脑,对着手机揣摩很久,最终还是请我那位朋友帮忙亲自问下老板才知。员工get不到上级领导的指示,便认为员工理解力有问题,有时候甚至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现象。
微信VS电子邮箱,看似小问题,实则反应着一个企业管理理念
07
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厂
标准化、安全的商务沟通促进长远发展
邮箱有着很强安全性,首先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如将邮件分类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和管理邮件。还可以与其他应用程序进行集成,例如将日历、任务列表或其他应用程序与邮件同步,使得工作和生活更加高效。
微信高效沟通机制,让很多商务人士选择为第一交流平台,但碎片化的沟通,很难把握其沟通质量
“邮件是较好的证据材料,而且是最易保存的。”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对记者说,在审核案子中,中国有很多企业由于缺乏证据的保管机制,而让自己利益受到损失。在2022年他接手过一个建筑公司就是因为缺乏证据,被甲方因未完成履行合同规定事务而败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时项目2位主创人员,竟然都因清手机内存而将微信工作文件删除。
微信VS电子邮箱,看似小问题,实则反应着一个企业管理理念。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商务作品在甲方蹲马桶时与抖音穿插浏览,都不希望对方在快睡时匆匆浏览,更不愿意对方在觥筹交错,醉意绵绵时浏览自己作品。让工作的态度对等传播。
08
微信,让更多的信息碎片化
不利于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
很多人觉得工作能力强是指熟悉业务、精通技术,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个人如果能够独立地、一次性地、系统性地、完整地、不带歧义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这位一定是工作强人,不是骨干就是精英。
有些人自诩技术很强,但是你如果让他写一封邮件或者针对某个问题做一个方案,又或者简单的对某件事情做个总结分析,经常都是抓耳挠腮不知所云。
很多人在写邮件,写方案的时候总是自说自话,从来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描述事情,没有背景没有目的,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欧洲人工作上的电子邮件沟通被很多国人嘲笑,但中国人独立系统思考能力已经被微信退化了,很多中国人在和外国员工工作接触时对电子邮件不适应,老觉得太慢了,没有微信来的实在,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邮件才是锻炼思维能力的法宝,微信只能算是聊天娱乐工具。
09
延伸的阅读,另一种邮件
一位朋友,是个相当有纪律的女人。如今,她女儿已上大学了,她的精气神依然保持得很好。她从女儿三岁开始,就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她想了个办法:家里三间房,每天晚饭后三个人各进一间房,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读书、看报、画画,30分钟,互不打扰。这个习惯坚持了很多年,她女儿学习习惯很好,知道独处,知道父母也需要学习。其实,她先生在书房里也是看报,或做点工作上的事,她在卧室里看看闲书,但是,你在沙发上懒洋洋地看,跟各自进一间房看,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完全是不一样的。她家的这个纪律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 同理,单纯讲微信和邮件那个孰好孰坏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当我们把工作沟通大量放在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时,好比在客厅里躺在沙发上看书留给孩子的印象一样。
自律生活其实是自我赠与自我的“自由”
你留给对方的,或者你需求对方的回馈,就不要抱着多高的奢望,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远远低于邮件的完整性,毋庸置疑。还有一点,让我佩服不已的是,她父母在外地,父亲有糖尿病,她每月坚持寄一大纸盒各类糖尿病人的专用食品回去,这么多年从未间断过。每周六的晚上9点,固定给父母打电话问候,这也坚持了十几年。到了这个点,她父母已守在电话机旁,成了习惯。
放纵、毁坏都很容易,随意和自控是两种选择,而幸福感通常需要强大的内力。一念之间,却已是天壤之别。工作如此,生活亦然, 皆无两样。
给予别人沟通态度都希望收到对等态度反馈,这是人性的本真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王珂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Connie 张爽 孙琪
多媒体通联 :朱南
广告公关通联:郑兵 郑佳佳
实习记者:杭熠 林夕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欢迎登陆华裔全媒体官网
www.breakfast777.com
华裔人物早餐会是一个包含艺术/媒体/财经/商业/公益的多元文化品牌和俱乐部平台,在纽约,温哥华,巴黎,西班牙马拉加四地设有中文站,倚靠互联网和精准定位,华裔人物早餐会触摸全球受众,面向旅居海外,母语为中文的华人亚裔,热爱汉语的外国人士,大中华区港澳台三地,中国大陆面向京沪穗中心城市和GDP排名前30位活力城市中高端消费群。
覆盖界面跨越PC端大屏,手机端小屏,各大门户网站,社媒平台和自媒窗口,根据特定活动和社交场景在春夏秋冬四季增刊出版纸媒艺术画刊,致力于多界面多元化的公共关系,社交场景,线上线下互动直效的媒体公关品牌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