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平台
多媒体商店
手机LOGO

中国时尚界的邓小平,中国顶级会所的绝密主人,中国第一个奢侈品牌的制造者——邓永锵爵士

华裔物早餐会   本会2022年12月31日专讯


华会动图098.gif


他的确是个非凡人物。一个中国内地很多人并不熟悉的非凡人物。

生于名门,一生享乐,风流光环背后,实则努力执着,领略过他本人生活态度和熟悉他的世人,皆感叹,这真是华人世界里最具品位的传奇老爷子,否则,他怎么有这种痴情豪行,穷极一生仅仅为自己书写,一个有趣的灵魂,并自诩“中国时尚界的邓小平”呢?


E26A327D100F17E60B125D14538BC7BD.jpg


从收购康熙第二十四子诚恪亲王府邸创办顶级俱乐部“中国会”,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牌上海滩,他的辉煌和中国内地开放的历史进程也重叠,亲身经历过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影响过华人世界和西方社会主流价值的融合进程。 

他是传说中长袖善舞的场面人,将资源整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风云际会,腾挪转合,以小博大。


9ADAF1F18A69F0032FE0F881AB6C1977.jpg


有人把他誉为“中国最后的贵族”,他为了艺术和时尚,可以一掷万金。他也是最早从资本主义世界跑到红色中国的异类贵族,在大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清贫生活”两年教书匠,转眼间又伦敦他城,辗转于英国皇室的社交盛宴,再辗转反侧,回报中国,投资内地。

华裔人物早餐会认为这句话最符合他,“不是所有豪门都称得上贵族,他是特例”。









01

刘嘉玲的视线

再次拉开邓爵士的品味记忆?





应该说是港星刘嘉玲,两个月前在社交网站上晒出的那个私人聚会的照片,为大众话题再次拉起了那道艺术和政治,经济和豪门,曾经沸腾在一起的闸门。

闸门背后的他,故事足够精彩,他本人和他的圈子,浓缩了政治,艺术,社交,上流圈子,自我奋斗,绅士教养,超级有远见。


53BCBA356875FC1A1A887590D9879D41.jpg





AA46C10BAB86409AF81E9802E540522E.jpg


照片里,他的儿子依旧酷酷内敛,即使跨国同性婚姻的标签,也丝毫不妨碍众女喜欢和艳羡的眼神,洋化的女儿则依旧光彩夺目,守护着邓永锵那个精灵般的混血小外孙,这个家庭自带光环的上流圈层,文化教养,个性使然,再次勾引起了大众和媒体对这位中国贵族绅士的窥探和追忆。


02782E07ECCD278AACA0F598A300A55E.jpg

2019年,邓永锵独子邓裕铿和相恋三年的同性男友——苏富比拍卖行高层结婚,在这种自由氛围里,不同的选择依然迎来大家的祝福


43F267540F0287EE1DF730327B8EC761.jpg

女儿邓艾嘉嫁给了她交往了4年的英国律师男友克里斯.邓爵士生前参加了女儿的婚礼,中国设计师张惠珊为邓艾嘉定制了中式礼服。



2022华人社会的巨变,让人感叹,物是人非,时光斗转,在巨变之年的最后几天,聊起邓永锵,似乎更有话题性和一个时代结束的象征意义。这一年,你我足够事多,大家足够累。

但历史依旧会往前,抽离片刻,华裔人物早餐会年终盘点,和你说说这个顶级大咖弹奏的命运交响曲。





02

香港塑造了邓

还是邓塑造了香港?





邓永锵生活的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香港岛,一面是自由、摩登的国际都市,另一面的基因是慵懒闲适,开到荼蘼的殖民地风情,这个城市没有文化包袱,又没有政治压力,无拘无束,充满幻想,也难怪当年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说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并非虚言。


D8AF1B20F5AFAF7D9DC3FBF66134C9B1.jpg


在此下,邓永锵和香港本身的城市基因一样,百无禁忌,挥洒自如,了无包袱,人生得意须尽欢,深赋游戏人间的气质,他和香港一样无拘无束,只为自我而活,活得纯粹,活的自由。


040A0879158AD5CE7B770946058F6509.jpg


1954年8月2日,在香港世代经商的邓家里,邓永锵典型地含着银调羹出生了,介绍起他的身份,人们都爱夸赞其纯正的贵族血统:邓志昂曾孙、邓肇坚长孙、邓伯勤儿子、邓日燊侄儿,都是政商界举足轻重的名流。这个大家族的发家史贯穿近一个世纪,足足走过5代人,邓永锵爵士是第4代。尽管祖上树荫茂盛,邓永锵却自我营造一个现代贵族子弟的形象,打出另一片的天空,那是后话了。


75BD677A79E02A87798E8F3A62A78EDC.jpg

邓志昂中文学院


一座古老的建筑耸立在如今香港大学校园中,那就是邓家第一代开创者邓志昂所捐赠的“邓志昂中文学院”。这位邓志昂老先生19世纪末就在香港发家,最初和人合伙经营鸿裕银铺,而后独资创立了当时香港数一数二的大规模银号邓天福银号,1916年他又成立了香港早期的华资保险公司南华燕梳公司。


DF99378B5F6F69FBEEA0430ED3C90E0E.jpg

乐善好施,大家风范的邓志昂先生


在当时的港督金文泰的推动下,一大批华商愿意支持港督推动华文研究,以提高华人和华文地位,热心公益的邓志昂先生于是出资捐助成立香港大学邓志昂中文学院。在捐赠文学院以前,邓志昂先生已成为香港最早的华人慈善机构东华医院主席。


2FCD478E98616DE615E85C7F6C091F19.jpg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


邓志昂先生之子邓肇坚在少年时代,就读于香港早期的英式书院圣士提反男校,邓肇坚和他的父亲一样热心慈善,在就读期间是学校的活跃分子,为校募资,离开学校后为家族生意邓天福银号工作的他也从未停下对母校的捐助。


006CA7FDB4381AA53DED9598FD419602.jpg

邓志昂先生之子邓肇坚生于1901年,也是颇具大家风范




1928年邓肇坚出任东华医院主席,担任过香港慈善团体保良局的总理和主席。他还成立过两个基金会用来帮助贫困不幸的家庭,分别是“邓肇坚何添慈善基金”和“保良局邓肇坚慈善基金”,令很多香港家庭受惠。




D63926A95095BE5E3AD04B51BDC50FE2.jpg

香港社会福利署(社署)署长聂德权主持邓肇坚何添慈善基金新年「利是」致送仪式暨春节联欢会


香港政府为表彰邓肇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在他28岁时,册封他为太平绅士。邓33岁时,又获MBE员佐勋章,后陆续获得OBE官佐勋章和CBE司令勋章勋章,63岁时,获英女王所封爵士身份。他一生捐出善款超过一亿港元,如以今时今日的市值换算,是一笔巨款,他的子孙也纷纷继承他的美德。


5DD301FD41EE3F9D14EA6B974256EE79.jpg

祖父邓肇坚爵士,是九龙汽车创始人之一,一生捐款无数,香港以“邓肇坚”命名的建筑、诊所、基金会等超过40项


E95432527109DBED0FC4D17919B333BD.jpg

邓肇坚先生与孙子邓永锵合影


说回到邓肇坚的长孙邓永锵,从小就是蓝血人,他的成长史自然毫无悬念。资本丰厚,人脉亨通。他后来也在自己的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当然这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邓永锵和他的家族长辈一样,也是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社会精英的代表人物,论及生平漂亮的履历,起点也总归是名门荟萃的世袭制名校喇沙,以及国王学院、剑桥大学,最后才回到香港。


80A54DB48AD499F2234B53EEB74C2F0D.jpg

欢乐童年,自由俏皮难掩


邓永锵一口流利的伦敦音,自小接受的英式贵族教育,对他的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家里藏富百年,但邓永锵表示自己从小就不是什么阔少,学生时代暑期经常打工赚零钱。在哈罗德给人量裤脚,餐厅刷盘子,在马房铲马粪,甚至刷厕所等活他都经历过。对于爷爷邓肇坚爵士,他也颇有怨念。曾经爆爷爷脾气暴躁,对外人阔绰却对家人小气,小时候父母带他移居英国也是不得已。成名后,他自勉为“中产阶层”,和家族祖上保持距离。


D74239F1B7F11265C0EE7D49F0FA807F.jpg


来到英国后,13岁的邓永锵就读名校Perse School。这所学校位于剑桥郡,由英国慈善家Stephen Perse于1615年创立。校训为拉丁文“Qui facit per alium facit perse”,翻译过来就是:利他,便是利己。功成名就后,他依然常回母校看望,这所学校教育出来的名人无数,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馆长Thomas P. Campbell,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orge Paget Thomson。


4B9F939BF1042DD4D30B2166C471DB5A.jpg



香江才子陶杰先生的笔下这样描述他:

“邓永锵是邓肇坚的孙子,得此背景,幼年在喇沙书院读书,与李小龙、黄霑一样被喇沙发掘出叛逆少男的性格,又因为豪门世代内部冲突,小学就被送往英国读寄宿学校。这样的经历,在 60 年代,即使香港的世家也相当罕有 —— 如罗文锦的儿子罗德丞,也只是在香港岭南中学毕业之后,方得以保送牛津,其“英国文化薰陶”,加上香港殖民地上流背景,比起邓永锵,起步晚了一点。


BE3664299511382D818E63051D2583C0.jpg


而邓永锵不同,他去英国很早,与另一个李小龙前往美国,两人一文一武,分道扬镳。英国的寄宿学校文化,令他醉心于文史哲学而不是中国人实用主义的理工医科,他学到中国人自洋务运动以来难以攀登的英文境界,英国人回过头来,才发现无心插柳,香港出现了此一家,在叛逆中有顺从,在严谨中见轻松,不依遁英国的殖民地教育轨迹,却又从未变成李光耀和甘地。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为英国独家创造了远东,从美学上定义香港,这是邓永锵出生香港、却又超越了远东的超乎寻常之处。”


0BADB5829E00CA15E2C6A1577BE8C42B.jpg

092D80773A4870BD1FE5D55AEDB8C5DE.jpg

东西文化的百年交融,确实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香港自由精髓和这个城市的精英文化




03

最懂英国

还是英国懂他?





9485A3FF01E32B007857C2CAC7438D09.jpg


据华裔人物早餐会了解,邓永锵拥有伦敦最好的朋友圈,他生前广交各国政商名流,活跃中外政经界。与英国皇室稔熟,年轻时曾与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共舞、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逝世当日还与他通过电话、1997年回归前夕查尔斯王储在皇家游艇宴请他时送给他一个钟,由于“钟”与“终”同音,令邓颇为尴尬。邓永锵还曾担任古巴驻香港名誉领事,与古巴政府高层熟悉。他亦与演员罗素·克劳、约克公爵夫人萨拉·弗格森等名人建立了真挚友谊,他也是超模凯特·莫斯和娜奥米·坎贝尔的密友。


36D6F9FAD9C206F7F1B9A2DA89B28A97.jpg


34137E3B0FB95830CD810E17D3A0A745.jpg

当年戴安娜到访香港时,还专程去了邓永锵的中国会

客观说,他是唯一一个真正走进英国上流社会的香港人:戴安娜王妃是他的校友,卡米拉是他的座上客,查尔斯王子的基金会他是代理人。就“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都会亲密地叫他“朋友”。这种派头,不像商人,像是无冕的国王。


75633D0B4B0640996C90966B2B289199.jpg


早期在对于他和英国的关系,陶杰先生的笔下还有一段描述,虽有偏颇,倒也值得一读:

“包括早年的唐闻生、王海容、冀朝铸,今日还可能包括中国外长王毅、驻英国大使傅莹。但中国内地一来缺乏将英语学到文化层次沟通的高度,包括幽默感。二来中国虽有外语学院,但由于学生最终都要上政治课,硬绷绷的政治意识型态,打了一层“党性”的老底,英语铺在上面,更无法令一个“精通英语”的中国官员有能力令西方文明国家接受中国。


3C84B84EB90217F806D81DC95B99FF1D.jpg


而邓永锵长期也与香港的文化坛景保持距离,因为他认为已经上了通往伦敦的列车,香港这辆黄包车,如他身上的唐装,只是他在伦敦偶尔乘坐的道具,出现在白金汉宫与夏蕙酒店之间的御林大道。当你已经荣登劳斯莱斯,还要那辆黄包车来做什么?


CD5AAA04E3BC430F239EB24246615CAD.jpg


香港毕竟和英国本土遥隔万里,除了赛马、下午茶、公务员写文件的标准英语之外,邓永锵很清楚,真正继承的英国文化实在寥寥。


0A90A8E6EA4C55F62252AA3449B78815.jpg


好在隔离在中国的政治之外,表面看起来是两头不到岸,其实正好用旁观者的角度,从两边各取所需。邓爵士虽然有最好的英文修养,但并无刻意融入英国文化,譬如在英国从政,“代表华人”参选议员;而是选择保持自己的香港特色,穿着长衫或功夫鞋,用上乘的英文,打入英国上流社交圈,刻意将自己的形象,定格在英国二三十年代年代的享乐主义,醉心于东方文化艺术。”


F70E507B20C19B810D72DCA3CCE0E2BE.jpg







04 

挥师北上

两边舞袖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大智若愚,会用一些诙谐的说法来掩盖自己真才实学,低调处事,除了商业奇才外,其实邓永锵的另一个身份是学者,研究的专业则是哲学,在伦敦国王大学和剑桥大学就醉入文史哲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51123DBD7ED07478E2C55D7F87C1E8B7.jpg




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谈判开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管治理念,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自79年邓永锵首次到内地畅游黄山后,加上时局的变化,更坚定了邓永锵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去看看的想法。



CE195B08119ABE9BCEA8422C98119978.jpg


机会说来就来,历经文革后,中国百废待兴,内地的大学开始陆续招聘外籍教师,担任现代专业课的教师。

 1983年,邓永锵受北京大学的聘请,来到北大教授哲学和英国文学,成为了第一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香港人。当时邓被安排住在北京大学的专家楼,月薪六百元人民币,在80年代初,对于大陆人均十几元的工资来讲,600元当于国家领导人的级别。


D1329BFA37761B731F090AB77E49030B.jpg

邓永锵在北京大学教书时与其学生们合照


邓永锵的讲课风格非常随性,没有教材没有大纲,想到哪讲到哪,而是因为他的知识面很广。学生说他:“瞎聊胡侃,天南海北,笑话连篇。”在面对博士研究生的教学里,他把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介绍给北大学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为钱,我来是广交朋友的,你们这些人将来都是国家栋梁,以后我会有事求你们,北大每个月给我600元人民币的工资不算什么。我要的是给我一个宿舍,有落脚之处,跟人打交道。”


50747F6AC384A8AAAABC0E012E66C072.jpg

他在毛泽东雕塑下合影,未名湖边讲授哲学和英文,带学生吃昂贵的西餐,多种生活的意识形态交融在那段中国特有的岁月里


他对学生十分大方,经常带学生去北京的豪华餐厅吃西餐,带学生们去参加高级派对。工资都花在了这些地方,而在北大这几批博士研究生学成之后,许多人陆续进入了中央政府领导人的高层智囊班子。


9374883A2A0625C3A7FA7701B7526395.jpg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对中国的深沉情愫源于1979年他首次踏入中国大陆,与何厚铧(后来任澳门特区首任特首)登黄山的经历,当他看到黄山云海时,就被祖国河山的伟大与壮丽所感动。


这段首次踏足中国与在北大教书的经历都奠定并启发了他日后结束教职,转投商界,创办顶级俱乐部“中国会"、中国传统服装品牌“上海滩"及伦敦唐人馆等种种经历。

跟一般的二代三代不一样,邓永锵在剑桥大学的本科和博士学位是自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啃下来的,真材实料。所以,做一个挑事的icon,邓永锵不仅有充足的财力,还有足够的知识做储备。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懂得真正的经营手段,想要掌握舆论,易如反掌。越是时光老酒,越会历久弥新。


E7AB86E19563847DFAC7AD6C42A2CB45.jpg






05 

商海沉浮

“中国会”



邓永锵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罕见的企业家才华,他的生意十分多样化,在香港创办了一系列高端的、非常成功的初创企业,从代理古巴雪茄为雪茄爱好者提供豪华场地的太平洋雪茄公司,到创立服装品牌,到开设文化交流平台“中国站”,再到在英国开设高级中餐馆“China Tang(唐人馆)”。

他所创办的品牌或机构的身上都具有极强的中国色彩,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创办的顶级俱乐部“中国会”中可以看出。





F95BC7AC29E4A6AEAE1B819C70057E51.jpg



首站香港的中国会收藏许多珍贵的中国古董和当代艺术品,主打30年代的上海夜生活风格。邓永锵永远都在做别人从来不做的事情。他展示中国文化强大和自信的一面,展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最大优点。中国会是他的延伸;后来的上海滩则是他信仰的延伸,当时他令全世界都把中国文化视为新潮的代表。邓永锵为自己的根而自豪,但他不是一个“熊猫的拥抱者”或是“中国批评者”,因此他发表对中国的意见,备受各界重视和尊重。




300FEFE0E3CCA2919F6E33B28EB7462C.jpg



1991年,他耗资4000万港币,买下了位于香港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中环的老中银大厦13-15层, 将这三层楼改造成为富丽堂皇的顶级私人会所,命名为“中国会”。



凭借着与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撒切尔夫人,前港督彭定康,戴安娜王妃,安德鲁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英、美政商界的密切关系,中国会成为香港顶流聚集之地。



BF928255584866B1DF73EF2AB0CD612B.jpg

据说张国荣经常流连于中国会,沉思于艺术品的哲学中


经过时间的洗礼,对于邓永锵来说,在大陆的人脉资源同样丰富。为此,他决定把中国会开到了北京。92年国内气氛渐开,邓永锵和北京市旅游局谈了四年,直到1996年与旅游局谈妥,合作开办“北京中国会”私人俱乐部,后续交给香港半岛集团来管理。


2E196B7F7EDA090276614530ED399095.jpg


FB40C4D9B84B9B5D128C49285F6F8906.jpg


1995年,邓永锵成立了北京天府俱乐部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会在内地的运营主体。公司控股架构设在海外,你难以知道公司有哪些股东。1996年,在西单西绒线胡同51号那座古宅中,一个属于京城的中国会开始营业。


4A47EEC9F43098E36B9FBE04780CD20B.jpg



这座古宅的前身是四川饭店旧址,而再往历史上追溯一些,你就会发现这座宅子的独特之处——它是康熙第二十四子,诚恪亲王府的府邱,院落本身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DCDB6D245CA9548F39631D9957AD9CF.jpg


D7A67F59517BBC1C284217E9C3D828C4.jpg


这个院落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本身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被改造成四川饭店。四川饭店由周恩来总理命名,郭沫若题的匾,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有不少川籍领导,经常光顾这里,陈毅经常跑这里来吃担担面,邓小平最喜欢这里的宫保鸡丁。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先生著名的猫论就是在这里说的,里面有个厅内就挂着一幅黑猫白猫图,后来中国会还将这个厅室命名为“猫厅”。


D32969016D25C8BEBBD0590D833BFDD3.jpg


在香港97回归前夕,42岁的邓永锵将这里承包了下来,并且豪掷800万美金对其重新装潢,当年流失的王府物品尽量寻回,从床、桌椅到墙上挂的画,放置其中,原汁原味保留了其古朴的风貌。于是,京城最神秘的会所——中国会就此落地了。就像中国会内部流传的那一句话一样:“中国会的一切都是古董,只有人是新的”。


6FCDF55DA30B4CA96B269DFF5A3062E6.jpg


中国会总面积约10万平米。不仅有可容纳250人的宴会厅、3个主厅、17个单间及1个图书馆形式并可供客人呷雪茄的酒吧,还有4个露天庭院、会员套房、会员商务中心等。中国会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精髓,古色古香、老式的宫灯、桌椅、床铺,院内的风荷、柳树、桃树和银杏,传统结合自然的风味,在一片民居中造就了神秘而尊贵的气质。


F0FEDE112A4DCEF5D016793F5568A564.jpg

当时的会员门槛也极高,往来之人都是北京有头有脸的人,成为北京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心。泰康董事长陈东升、嘉德总经理王雁南,港星张国荣等都是这里的会员,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等都曾光顾这里。据说当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京签署《中法联合声明》后,神秘消失了数小时,其实这位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的总统,正是抵挡不住四合院的诱惑,跑到了中国会感受中国王府生活去了。


868DD3884B7D1E2F5A54C678C33494A5.jpg


根据当年的资料显示,中国会的常驻会员入会费为15000美元,本地会籍入会费为5000美元,海外人士则是7000美元,不仅如此,每个月还要缴纳100美元的会费。

凭借着中国会,邓永锵的人脉圈子越滚越大。在中国会之外,京城俱乐部、长安俱乐部和美洲俱乐部也先后开业。它们构成了当时北京四大顶级会所,成为京城名流云集之地。


EE493B69DEEA7A04BE0147425E10ECEF.jpg



北京坊间有很多关于中国会的传说,但其实,真正进入过其中的人不多,因为当年的中国会可是不折不扣的京城顶级大佬聚集地,一般人根本无法进入。


而且会员进入这里并不是独自从正门进入的,中国会的正门通常是紧闭的,如果有会员想要进入都是提前预约或者接收到邀请函,才能有专人带领 ,从侧门进到固定房间。相比于其它三个会所,中国会却显得尤为低调,在平常人中鲜有人知。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国会“地点内敛”的特性,最盛之时,是当时京城最有头脸的高端社交中心。



B8E42DBE6477ACA860B7209FE8C65214.jpg


在觥筹交错之间,无数大佬名流在这里建立了自己圈子、人脉,也赢得了无数的商机。在中国这辆高速奔驰的列车上,这些圈子里的人大多都获利颇丰。


7D60B12C2B37EF40E3244FE9C56BF3CA.jpg



历史盛极而衰的逻辑亘古不变,2014年前后,在反奢、反腐浪潮之下,内地出台八项规定,顶级会所场所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随着内地中纪委、中央党群路线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的通知,俱乐部经济逐渐成为强弩之末。张兰的“兰会所”死了,江南会主动关闭,美洲俱乐部撤了,“长安俱乐部”也是夹着尾巴做人。

2015年名流云集的中国会也正式关门,连夜拆除,对外宣称“文物修缮”。京城四大顶级会所逐渐成为历史,留下了江湖传说。这座国内唯一开在古建筑里的顶级会所,如今人走楼空,官网下线,盛极一时的中国会坚持了20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邓永锵的经营理念,对艺术和文化的见解,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06

 转战“上海滩”




E26E9AB5F22E394CB637B0234435775E.jpg

如果说邓永锵仅此,那便是资本加身的商业名流而已,也不过是名利场上被簇拥的富商,一生灯红酒绿,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一抓一大把。然而,家族背景加上个人魅力,让他在英文世界融会贯通,被评价为“打破了西方人对华人的固有看法”。“香江才子”陶杰写文章哀悼他的逝世,说“降下了一面旗,可谓黯然无光”。能获得如此高尚的地位,邓永锵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大概是他前无古人地为自己的小城大亨身份,赋予了让人眼界大开的文化意义,这就要说到他的品牌“上海滩”。


2C835B33F3AE2A3AFD8D5475E36E0ADC.jpg

不止一次有人发问:“中国有自己的奢侈品牌吗?”实际上,中国第一个现代奢侈品牌诞生在邓永锵名下的“上海滩”。


  410DC61BD377E2A46777E58F9166EC1B.jpg


追溯中国时尚史,中国大地混沌初开时,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于1979年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时装表演,掀开了内地的时尚序幕。此后,中国市场也开始追随潮流并逐渐升温——全球奢侈品第一品牌路易威登继“邓公南巡”之后,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带动了众多奢侈品牌进入中国。


0C9666318964EF97FD87D02D02BB3651.jpg

在众多海外品牌开始在中国的土地扎根生长的同时,第一个中国风奢侈时尚品牌上海滩(Shanghai Tang)乍现,充满了东方文化气息,以二三十年代的旗袍、唐装等等的衣着设计为蓝本,旗下产品包括男装、女装、配饰、珠宝和家居等方面。它在被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收购之后,更增添了东西融合之味,但始终贯穿品牌设计理念的是其中蕴含极其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1713D50FF4AA8896CE565B3265EF1ECF.jpg

上海滩售卖主打高档市场的中国传统时装

毫无疑问,这一切的品牌气韵都得益于它的创始人邓永锵爵士对中国文化的执念与坚守:“我不但要用中国的工厂,而且我们时装应该有中国的文化。”


15058b95-6771-4cb0-ad43-155aa7792c2e.jpg

1994年,邓永锵投入巨资创立了 “上海滩”,代言人是巩俐。然而第二年邓永锵就把“上海滩”大部分股权以1.02亿港币卖给了拥有蔻依、梵克雅宝和卡地亚等品牌的瑞士奢侈品公司历峰集团,他则只担任董事。


55DA800367F5C59C35650EEB265762F0.jpg

邓永锵与当时上海滩的代言人巩俐

到了1998年,历峰集团又从Rembrandt收购“上海滩”部分股权,并在随后的10年间逐步实现了全部收购,为“上海滩”在纽约、巴黎、伦敦等地开设了店铺。


8B9995006387469F0689DEAA02E41B3B.jpg


尽管上海滩被定位为中国的奢侈品牌,但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回报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为了把生意更好地聚焦在更擅长的珠宝腕表领域,2017年7月,历峰集团宣布把“上海滩”出售给意大利投资者和私人投资基金,交易金额未作披露,结束了两者长达19年的合作。


DD0FED173FBD62BA2F4F47FF90A828AE.jpg

尽管邓永锵早已不是“上海滩”的主人,但他的名字却一直没有和“上海滩”分开过。

邓永锵凭借上海滩,已成为时尚大亨,但说他是时尚大亨,其实有点把他的生意说小了,《华尔街日报》撰稿人Ed Epstein和邓永锵交情颇深,Epstein表示:“邓永锵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时装生意,是他能够作为香港的代表,成为世界精英群体中的一员。他非常聪明,可能是我遇到过最聪明的人之一。” 。


AB9AA395E627E8C0ECEF8CAB78662797.jpg






07

多元“混搭体”




邓永锵和他的上海滩、中国会一样,从人到生意,都塑造出独特的风格美学,似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体,在西方人眼中比中国更中国,在中国人眼中又是标准的洋人绅士——西装一套又一套,剪裁考究,配色一流,完整的袋巾、袖口扣、手表三件套,手持雪茄与酒,又奉行传统的奢华美,永远混杂着中国风,一口老派英文,在英国受勋却着长衫。



3CE60292354A9C341D549BFE1F4C4190.jpg

他的两面游刃有余,在东西方文化中自由游走


13BC246F805094832E040ECBB785E755.jpg

邓永锵早年曾获英廷授予OBE勋衔,2008年,为了表彰邓永锵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英国女王将他本来的OBE官佐勋章升格为KBE爵级司令勋章。除此之外,法国政府也早在1995年就授予了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的骑士勋位。


既名士风流,又张扬个性,在各路人马间穿梭,你说他是玩弄资本游戏?时代偏偏就需要他,而他偏偏就是这样,四方游走,且游且行,各自甘心。


8CD8799C1E7DEE96D0CD32F3A0520DEC.jpg

即使更“土著”的英格兰人贝克汉姆,他的爵士地位也低于邓永锵


邓永锵兴趣广泛,包括音乐、艺术、文学、雪茄等。他的诸多生意事实,不论是曾在中国海岸线进行石油勘探,还在非洲和澳大利亚开采过黄金,亦或是在伦敦等地开过高档餐厅的种种经历,都是围绕着他的个人兴趣,不过最后都会留下一段段商业佳话,这与他的个人魅力脱不开干系。曾有多家跨国公司竞相邀请他加入董事会,部分原因是中国处在经济扩张阶段,而他们看中了他在中国的人脉。他成为了黑石、汤米·希尔费格和英国航空等公司的重要顾问。


6153A4A3A1B4E9D637265D1758477A70.jpg

撒切尔夫人,克林顿总统皆为他的密友


邓永锵2012年曾表示,1992年创办太平洋雪茄公司的经历,指引他去开拓东亚日益繁荣的精英阶层市场。邓永锵深知雪茄爱好者往往很富裕,同时雪茄的受众并不广泛,于是开办了俱乐部,让雪茄爱好者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享用雪茄、葡萄酒和美食。此后,他还获得了进口古巴著名的哈巴诺斯雪茄的专营权。邓永锵后来出售了他在太平洋雪茄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但直到去世仍然是该公司的董事长。


F2DF2A51727EE4E988D3625865AEE649.jpg


B589C67830C754217141C35ADCF240F4.jpg

邓永锵的创业脚步从未停下。2011年,他开办了旨在协助名人纠正错误信息的网站ICorrect。两年后,他和他的好友刘嘉玲在香港开办了一个中高端精品店Tang Tang Tang Tang,卖的商品包括100美元(约660元人民币)的电饭煲,180美元的羊绒领带之类的东西。


27559D111C73DB536C1DD5CBFF339BC5.jpg

邓永锵与梁朝伟刘嘉玲夫妇共同为Tang Tang Tang Tang进行开业剪彩


D2C305737FE2C37A58EAC2FFADD80E2F.jpg

查尔斯为邓永锵的中国站开幕,“中国站”是邓永锵爵士一手创办的文化机构,致力于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2015年2月,邓永锵在伦敦市中心开了一个中国站。听众只需花5英镑,就能在现场听邓永锵和他的名人朋友们聊天,还能向他们发问。伦敦“中国站”开幕时,英国查尔斯王储夫妇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到场揭幕,邓永锵和英国王室一家关系非同一般。


2951DF2C0571525A9D9F5DEAE19900C2.jpg



他是查尔斯王子的在华基金会的主理人,在戴安娜成为王妃之前就认识她,也是安德鲁王子及其前妻“猪腩肉公爵夫人”莎拉的好朋友。从撒切尔夫人、梅杰、克林顿这样的政要,到名模凯特·莫斯、影星休·格兰特、摇滚歌星贾格尔等明星……邓永锵的朋友圈中有着各国各界的名流人物。

而在伦敦社交圈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他身穿中式唐装长衫周旋于英国名流中,流露出其浓厚的中国情结。就连他现任英国太太也形容他是fried eggs(炒鸡蛋,意即“由里至外都是中国人”)。






08 

不凡的品味





9A5B0EC9092209E7FD6071AAE9E4EADE.jpg


邓永锵自小接受西方教育,极有个性,爱好文化艺术。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外国古典音乐。他爱吸雪茄烟,当要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会一支一支,接续不断。他也像爷爷邓肇坚爵士一样,爱穿唐装长衫,具有学者风范。永锵亦喜欢收藏中国书画家、雕刻名家的真迹,如张大千、邱亚才、朱铭等人的作品。他也喜欢结交文化名人,喜欢阅读文学名著及诗集。


0EA6CCF9131771058B2ABDA625B836A9.jpg

整整三届香港书展,他自掏腰包邀请英国十多个第一流的小说家和历史学家来香港书展演讲,这也是邓永锵这一生为香港大众文化生活留下的最大遗产。


邓永锵除了在商界大获成功以外,还是一名享誉收藏界的艺术藏家。1970年代,他就花50万港元重金从香港著名艺术品经纪人张颂仁手中以分期付款购得张大千的佳作。除收藏中国书画外,他的收藏也广泛涉猎现当代艺术,譬如他曾表示自己收藏英国艺术家Pip Todd Warmoth。


A957263A1F755EA40202B053BE49D053.jpg


“多年以来,我一直是Pip Todd Warmoth的艺术品收藏者。其画作经常流露着浪漫气息,故往往成为了充满着抽象艺术的现代画廊中的一股清泉。”更为著名的是,他的收藏品种不乏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艺术家的作品列入他的收藏序列,部分作品安放在位于高级私人会所“中国会”中。


0D5218E736C4981695755C254C480FB2.jpg


9149AD451AAFECEDAA3C88215CDAAB73.jpg



邓永锵家居的细节,彰显了他的独到品味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邓永锵如此热爱艺术,以至于曾推动“香港西九文化区建设”并组织论坛,谈到关于私人藏家对艺术家的支持,他更强调艺术赞助人的作用,他曾对媒体表示,“有没有哪个艺术家, 是政府或公共机构帮助他出来的?没有。但是呢,在14-17世纪的威尼斯,有一件事是很重要的──私人的支持。譬如说,以我做个小小样本,我把人都带来香港讨论西九龙这件事,我愿意花钱,我认为这件事是对香港艺术文化有贡献的,过去,香港人未必懂,但我们可以吸收外国人的经验。我们需要一个老板愿意花钱,就像梅克夫人赞助柴可夫斯基一样,他才有机会写这么多优美的乐曲。”


165D858C49257F55771EC297A9D0EDE8.jpg

邓永锵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为推动艺术发展发声


邓永锵是一位活在大众之中的绅士。博文广知的他还曾经是一个新闻界从业员,任英国《金融时报》名为“Agony Uncle”的周末专栏的专栏作家,后来在他病危之际,也没有放弃写他的专栏,2017年8月初,他在金融时报的专栏中,就提及自己因溃疡出血,要经私人飞机送院抢救,一度输三包血及接受深切治疗保命。


BD78257B268D3E240ACB165793DE311B.jpg

无论打不打领带,也一定会配上口袋巾,衣品和查尔斯比,丝毫不逊色,在他的穿衣经里,永远是“金钱不能买来风格,而是会破坏风格”


在他的专栏里,写的内容无所不包,涉及室内设计、建筑、社交礼仪、娱乐以及园艺等等方面的建议,并且根据他自己及朋友们经历的一些令人惊讶的趣事来回答读者提问。

后来,邓永锵联同企鹅出版社,将《Agony Uncle》专栏文章结集成现代精致生活的指导性书籍,继其结集《An Apple a Week》以及《A Chink In The Armour》后另一出版,书名为《Rules for Modern Life》。


B506B8F11DC1CB5FDD9B15BA86FD8281.jpg


书中有读者问,去朋友的乡间住宅玩时,如何要求朋友在有访客时打开家中的暖气,他回答说:“穿着登山装备,戴着类似于斯科特船长那样的护目镜去朋友家,说你正为去南极做训练,为了适应那里的环境,想在喝酒和吃晚餐的时候都穿着全套行头。如果你感觉朋友还没有注意到房里有多冷,那就对着你戴着手套的手哈气,并且像在疾风中的果冻一样发抖,说你朋友的房子为训练提供了完美的环境。”


EE4F760C9E4A0C4D42FA2652C0296260.jpg


他还会在香港报纸的专栏里为英文语法的正确用法与人展开辩论,在2004年7月19 日的香港《苹果日报》上,邓永锵发表了一篇题为“I Love Plain English” 的文章,认为港人应该尽量说plain English,他认为Trying to speak plainly will help improve our English(说平白英语能让我们提高英语水平)。


C9E8A78678D79D7E98BAAF2B6BC04AD9.jpg



他的品味还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和尊重上,有人曾在采访中问他:“一个绅士在坐飞机的时候会怎么处理哭闹的孩子和不称职的父母?”邓永锵:“绅士是一个非常体贴和有礼貌的人。所以我会戴上耳塞,什么也不说。毕竟商业航班是公共交通,每个为其付费的人都有行使正常人类行为的权利。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正常的行为就是哭。"






09   

优雅存世人生退场




从上世纪70年代他在报纸上写专栏教香港人如何优雅地生活,到《现代生活的准则:一位行家的生存指南》出版,邓永锵的行为被《泰晤士报》称之为“一位百万富翁的现代生活指南”。有人说他的做派“迂腐,老派,可笑”,但也经常被朋友们戏称为“老顽童”,因为他身上始终有一股少年气派,但邓永锵其实又特别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怼别人不敢怼的人,他曾痛批过李嘉欣的生日广告俗气,敢说李泽楷品味太差。直来直往,从不做作。


5591E7F6C0EF11671BFD7AF9AE756F3C.jpg


也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的朋友圈里非富即贵。引来别人问他,你是如何认识那么多名人贵族的?邓永锵只是笑笑,回答道:“为什么不问问他们是如何认识我的呢?”


5FAD2CBDB7C678C701FB56903717F16F.jpg


邓永锵生前乐于行善,活跃上流社会,广交各国政商名流。2017年8月,邓永锵感到身体欠佳,便向朋友发出邀请举行“最后派对”,一起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这份洒脱,也符合他一生的人物轨迹。


E4D813AE9938B059BCC0E4863D586848.jpg


邓永锵在邀请函中引述医疗团队称,他坐在病床上,制定如何举办派对的详细计划,直到最后。他在邀请上说:“我认为最好的道别方式就是开一个派对,让我们大家最后再在最美妙的音乐和最快乐的欢笑声里拥抱彼此,再见一面,而不是在我的葬礼上。"


A8663979167B99B8FD12317AA034FD8B.jpg


可惜邓永锵最后未能如愿。无奈匆匆离世, 未赶得及组织好这一相聚。但即使在病榻上,全世界的超模与名流们都提前如约而至,他们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络,不避讳横在面前的死神。邓永锵虽遭病魔摧残,不复昔日的精致荣光,却也笑得开怀,梳理精神,留下这彼此都心照不宣、可能是最后一张的合影。


CC653A54A16D31B7CB950534D29182F7.jpg

捷克超模Eva Herzigova(左)与名模Naomi Campbell(右)在探望病中的邓永锵

8月29日晚上,邓永锵在伦敦医院Royal Marsden医院辞世,其妻一直陪伴在旁。早前已流传病重消息。国际传媒包括CNN、金融时报及TIME等均即时大事报道。率先证实其死讯的是伦敦百货公司Fortnum & Mason的CEO Ewan Venters,他在“推特”表示从邓永锵太太Lucy口中得知他已离世。Ewan Venters格外惋惜:“他与各行各业都相处的格外融洽。他慷慨、热心肠并充满热情。就我而言,这个世纪会因缺少他的存在而变得黯然失色,特别是在他这么年轻的年龄。"


FB8F95312B1C378076F72BFDD77780C3.jpg

邓永锵与爱妻Lucy


他撒手人寰,留下妻子露西(Lucy)以及和前妻张淑仪所生的两个孩子邓爱嘉和邓裕铿。他的前妻张淑仪曾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艺员,1983年和邓永锵在北京的一个教堂完婚,后来一起在北京生活了很久。多年后,邓永锵娶了第二任妻子Lucy,重组了新家。


D780760012A6A37A464D4573B115F80F.jpg

邓永锵和前妻张淑仪以及一双儿女


2EF35E4511549767A2EA1C54B46698D4.jpg

几十年后的全家福 ,只是少了故事中的主人



有钱人不稀奇,赞美一个人,香港喜欢用“有class”,海派贵族身份的鼻祖,旧上海沪语“老克勒”,一解亦为class的音译,但跟它一比,品味太俗气了,class则风骨上都高明一层,带有些阶级认可的意思,可看作品格的保障。



7A37140F9CC982A58F2AB29924B2EB75.jpg


邓永锵的多年挚友、华裔名厨谭荣辉在今天的悼念邮件里,只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一如邓永锵生前风格,他走得潇洒有格调。”


4678E344EA344A7F22D403510B8F4D40.jpg


专访过多位英国名人和名流的华语媒体人、BBC中文网及FT中文网的名人专访特约撰稿人何越,也曾经采访过邓永锵、为BBC写下《人物特写:邓永锵爵士--追求完美的“中国人”》一文。在邓永锵去世后,应《欧洲时报》之邀,写下了这样一段悼念他的话:


AFF4D11FAD78D938EC6287C108BCA29E.jpg


“愉快地悼念邓永锵爵士就算离开人间,亦要任性风流。回忆邓爵士怎能有眼泪与沉痛?他会气死!会说你傻! 生活要继续,快乐不能断,这才是像样的态度。他在人世间这63年,爽了!值了!无论吃喝玩乐,经商社交,他样样精通。没谁能比他有才、有钱、有格调!亿万富翁一般只会工作,不会生活;可瞧瞧邓爵士的品味,你必须服!”


2234893137A258B3C298E01E67FFFE9C.jpg


他是公子哥、玩家、亿万富豪、成功商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头衔几乎没有尽头。

我最后一次见着邓爵士是两个月前。当时他人明显虚胖,现在想来应该是服用激素的副反应,面孔发黑,可人依然矍铄,反应依然敏锐幽默,眼里睿智的光芒像是不灭的星星,不时爽朗大笑。他早已把人生玩到极致,我将一辈子嫉妒他。”


EB62F1B1E2A83264DFA4EC736E3E79B3.jpg


香港诞生于历史的因缘际会,当英国还是雄心万丈的帝国,中国内地尚处于新旧世界交错的曦色之中,这种两面的真空造就了香港的独一无二。并延续了邓永锵这种无法复制的第二人。

回顾历史,香港位于中国文化的边陲,同时也没有文化包袱,山高皇帝远,在英军登岸之初,不是香港人轻易“就范”,缺乏广州人的反抗意志,而是有如“山高皇帝远”的闲云野鹤,巧合地,联想到邓爵士平时的洒脱自如,并无中国士大夫常见的忧国忧民状,或也根植于此。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王珂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王梦 孙琪

多媒体通联:朱南 杭熠

广告公关通联:郑兵 郑佳佳

实习记者:林夕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200.png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欢迎登陆华裔全媒体官网

www.breakfast777.com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




首页 华裔会 华语圈 世界观 社交场 悦生活 品牌会 华人健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华裔人物早餐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2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