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人物早餐会】 本会2022年11月29日专讯
就是放在当下,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个女人的选择,一般人也很难做到。
她短暂而又浓烈地在中国大陆电视史上,公共文化领域里的绽放,让我们有理由再次说起她。还有她那石破天惊,遵循自我感受的生命践行,违背世俗眼光地“堕落”到摇滚圈里,到今天,也依然是我们大部分人想做却不敢做的,更多的是安于现世的生活宿命。
一
两张面孔 惊诧先锋
她最知名的两张面孔,一张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央视适应国际化首开英语新闻的一号主播,是获得世界广播至高荣誉“艾米奖”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她那么国际感,端庄大气,极有那个时代最缺少的干练女性的味道,一口流利标准的美式英语,一张一弛的放松感,这种国际大媒体的节奏感和气质,这样的播报新闻方式,在国门初开,一切都土得掉渣的年代里,极为罕见。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蔚华在央视期间的视频图像已经很难看到,这是目前本会能检索到的极为珍贵的有限资料。
平地一声惊雷,她的另一张面孔,切换成了中国最早的摇滚首席主唱,黑色的夹克,零乱的披肩长发,颓废的眼神,瘦削的脸庞,透着股刚毅和不羁。崔健被誉为“摇滚教父”,对应的,蔚华的“摇滚教母”名号则随着她离职央视,进入摇滚圈后不胫而走。
这就是蔚华,一个不能被遗忘的传奇女人。只是,至今让人不解的是,本应该在大雅之堂稳坐英语对外主播位置,一辈子吃铁饭碗的她,为什么突然跟一群看上去非主流,头上总是顶着吸毒、叛逆、颓废(至少当时大众对摇滚误解)等标签的摇滚歌手混在一起?
她在传统体制里的惊鸿一抹,她对大众审美的离经叛道,她孤身一人对时代局限性的挑战,30年过去,知道的她的人,窥探过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对她津津乐道,人们依稀为她惋惜,很多人感慨说:有些人就是出现的太早了,粉丝们感叹蔚华的生不逢时,为她可惜的人很多;但佩服她选择生活的勇气和勇敢表达自我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更多的人,在心里,记住的蔚华标签,可能还是这个国家级电视台的英语头牌主播以及与胡里奥联袂的那个央视浅唱。
蔚华央视英语新闻主播的标签,很难从时代的记忆符号中抹掉。
1988年,享誉世界的西班牙情歌王子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Julio lglesias)首度访华,央视演播大厅里,盛况空前的个人演唱会开启,这场文化盛宴,毫无悬念的主持人就是蔚华。她与世界歌坛巨星同台同歌同舞,一曲《回忆我爱过的女孩》下来没有丝毫违和感,和谐得一塌糊涂。这或许是她进入乐坛的自信启蒙。
相对于胡里奥93年二次访华和韦唯在东亚运动会闭幕式的合唱, 88年胡里奥央视演唱会,蔚华主持+对唱的绝对气质担当,更具有划时代的
如果她在体制内,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生活逻辑,生存世故,蔚华可能会闪亮的更久,后来出道的杨澜,鲁豫,这两位国内为数不多能流利双语主持节目的金牌女主播,想必也会一直在她的巨大光环和阴影下,华裔人物早餐会丝毫不觉得夸大和矫饰。
来自华裔人物早餐会内部的评价,她们三位是国内最优秀的同时具备双语主持能力的时代人物,两位来自北广,一位来自北外,后续的中国,还会涌现这样的人物吗?
但是,后来的蔚华消失了,她的销声匿迹跟她做出投身摇滚的决定一样,都斩钉截铁、不留余地。她的消隐,决绝淡出,势必导致大众的遗忘。
对她熟悉的群体都是以知识分子和较高文化阅历,及小众音乐圈层的受众为主流,这个群体本身就不具备一般市民文化里的那种市井普及的意义,但她独特而有力的创作,跨界的形象,多元的面孔,我们很难遗忘。
她的声音沧桑直白,刚硬质朴,呐喊和抗争,一听就是大姐大的范,颇具毛阿敏在流行乐坛的天后气质,她的专辑有着相当不俗的制作水平,在90年代就表现出了较早的跨界风格、多元融合的倾向;她的歌词似浅而深,在压抑蜷缩、灰蒙蒙的时代空气里振荡着感性而骄傲的自我声明。
二
基因潜藏 天赋异禀
蔚华原名王卫华,祖籍西安,60年代出生的人,名字总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何况她出身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里,也是部队大院长大的一员。就像他日后的摇滚造型和之前官方主播位置的符号呈现的巨大差异一样,你很难想象出来,这个时尚现代的气质女性,也出身于正统的部队家庭。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军人家庭,部队大院长大的人,似乎都自带叛逆和刚烈浓彩,有一般人少有的性格魅力,示人天下,柯蓝,蔚华,好像都兼具与生俱来的特立独行与果敢。
看似传统的家庭背景,却有一颗不被规训的灵魂。这就像圆桌派中,窦文涛对柯蓝的感慨一样,看似当年时尚前沿channel v(卫视音乐台)的主持人柯蓝,反倒是一个标准的红三代,标准的部队大院长大的“基因反叛”代表。
据华裔人物早餐会了解,蔚华可以说从小就是学霸,各科成绩都很好,英语最优秀。自幼便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唱歌,热衷文艺,小学时已经能把那个时代的样板戏唱得倒背如流,从歌剧《江姐》和《茶花女》,似懂非懂间总跟着偷偷学唱。乐感极佳,后来,她又迷恋上英语歌曲。在上中学时,她便表现出语言的天赋,当时她参加区教委组织了一个外语集训班。周末她最喜欢的是躲在家里,拉上窗帘,听歌曲读外语。
1980年,卫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英语专业。80年国门打开,新思潮新文化涌入国内,蔚华自身的家庭条件,加之80年代的大学更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中心,卫华对前卫性、叛逆性的摇滚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早在79年她就开始听摇滚,听Car,Who,Rush的专辑。如醉如痴。大学时代的她更酷爱读书,大量的阅读赋予了日后荧屏上那个气质俱佳的“她”,假期的宿舍里,她独自大门一锁,沉浸在书香氤氲里。
“那时候想不开,其实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那个底子打得并没有错,人应该读书。我还必须看书,否则没法进步。”后来的蔚华这样自诩当时的自己。
三
光芒四射 时代符号
1984年,广院毕业,22岁的蔚华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了她的播音生涯,并以其出色的业务能力很快被推到前台。
很快,她那独特的嗓音,流畅的美式口语使无数人为之着迷。从传统角度看,蔚华嗓音条件并不好,声音沙,声线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播音员,声音都是又高又细的,蔚华则不一样,奇怪的是,播英语新闻时,她的播音她的沙嗓却魅倒无数人,甚至大量不懂英语的人,都成为她忠实的粉丝,她播音的时间里,总有很多人如痴如醉地打开收音机听她的声音。
有业内人士说,卫华的发声部位掌握得好,低沉的语调非常切合英语的韵律,展示了英语的音乐美。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她出国留过学,其实当时她从未踏出国门。真实情况是蔚华本人的努力刻苦,她花了大量的功夫对发音吐词进行了推敲,对工作兢兢业业,很快声名鹊起,86年国际台就派她到非洲采访。
回国后,中央电视台即将开播英文节目,筹办英语部,正在选聘播音员。卫华毛遂自荐,过五关闯六将,力挫群杰,终于在于1987年被正式借调到中央电视台,成为央视英语主播。元旦新年,央视二套10点,气质高雅,风度端庄的蔚华出现在对外的英语新闻主播台上,(当时4套,9套还未开播),无论对于央视,还是蔚华本人,一个代表中国开放新时代的形象出现了。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期间,工作并不轻松,但她似乎总有着发泄不完的剩余精力。于是,她拼命地看书、灌制歌曲录音带,还同时在社会科学院和水电部办的两个英语进修班里兼职任教。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不甘寂寞而已,她喜欢一切新的东西,有什么新事情就老想去试一试。
1987年国庆时节,蔚华直播采访美国NBC记者
蔚华的时间表满得不能再满,每天凌晨4点半踏进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间,晚上10点走出央视英语新闻的演播室,阳光为友,月色为伴,虽然只拿一份工资,承担着几个人的工作量,一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加上参加那些无法推托的活动,有时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她全速奔跑,依然乐此不疲。
1988龙年除夕,央视1000平演播大厅,蔚华的春晚首秀。
此后,蔚华被各方认可,高光时刻来到,1988年,主持CCTV龙年春晚。
同年,法国埃菲尔铁塔建塔 100 周年时,组委会邀请各国来参加,每个国家派出一位主持人,蔚华被特邀参加,成为那个时代最风光的女主播。
同在1988年,她主持的一档节目,获得世界广播至高荣誉“艾米奖”。
评论家徐如中1988年曾经这样评价蔚华:“(蔚华)美国英语讲得很漂亮,很娴熟,很有风度、很灵活、自信、自如,把观众都吸引到她那儿去了。她很会控制观众的情绪。她唱的英语歌曲很有点味儿。电影演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和报幕者不少,我认为没有一个超过她的。......
这次春节联欢会(指88年龙年春晚),她和孙道临一起报幕,她不打扮,不修饰,平平常常,脸黑黑的,个子也不箅很高,可一到台上就放光,这才是演员呢!我们有些演员银幕下面比银幕上更象演员。我真想鼓动蔚华去拍电影。”
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在其早年第一本自传《心相约》中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卫华主持节目产生的震撼感:
“90年代初,我最欣赏的电视主播是蔚华,她是我们广院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的师姐。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蔚华,我知道了什么叫英雄气短。那时候的我,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表面上还能做出一副谦虚谨慎的样子,心里却始终认为,我的英文是最棒的。
直到蔚华的出现。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从广院回家过周末。晚饭后,拿着电视遥控器频繁换台。突然,我的手停住了。电视上出现了一个特别洋气的女主持人。短发,蓬蓬松松,露出一张轮廓清晰的脸。一件宽松的西装,衬着大大的垫肩,浑身上下洋溢着说不出的美。
洋气,是我在那个时期给人的最高褒奖。它包含了容貌、气质和一种风情。蔚华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漂亮,但她的大气、干练、职业感和那份无可言喻的国际化令我心仪。更要命的是她的英文,好得无懈可击。我心里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四
人生转场 心的舞台
按生活正常的轨迹,她的英语主播的位置还会继续下去,况且经历过88年春晚,88年胡里奥北京演唱会等大型节目的历练,蔚华的主持已经跨越了播音员的瓶颈,俨然是唯一一个双语大牌主持人了,业务上已相当有经验了,至少当时,无人能对她提出挑战,她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然而命运无常,任何个人在大环境大时代的背景下是无能为力的。
80年代最后一年是多事之秋,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蔚华消失在公众视野里,当时前因后果怎么回事已无从探究,在无奈中,蔚华结束了三年的电视生涯,回到国际台退居幕后做一些编辑工作,90年初她还到云南采访做了一档音乐节目。不久她大病一场,内心苦闷彷徨。
终于,她向曾给予了自己无数辉煌的央视和国际电台,递上了辞呈。结束了体制内的生活。
不久之后 ,她以一副全新的姿态,惊艳亮相首都体育馆。
当时,山崩地裂,翻江倒海般的摇滚乐炸响整个首都体育馆,一位身着黑裙 ,长发飞扬,霸气侧漏的摇滚女歌手站在舞台中央,伴随着雷动般的鼓点,甩动着头发用尽浑身力气歌唱:
“别在试图阻拦我,别用谎言欺骗我;别在试图蒙蔽我,我终会挣脱这绳索。”
这是消失半年后的蔚华,全新的蔚华, 一位浑身充满力量的摇滚女歌手。她诉说着、呐喊着、控诉着, 一首接一首 尽情宣泄这些年来压抑已久的情绪。
五
摇滚诉说 追寻自我
她说:”只有摇滚乐 ,才能给我心灵上的放松和自由。”
像是挣脱了枷锁一般,蔚华加入了由高旗和曹钧组建的呼吸乐队,呼吸”乐队在当时的主唱是高旗。蔚华略带沙嗓却暗含雄浑气息的女中音似乎天生符合摇滚的气质,她的出现给这个乐队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高旗甚至为她让出了主唱的位置,甘心做她的吉他手。籍此,她被业界誉为“中国摇滚第一女声”。
1989年4月,“呼吸”乐队在京城时尚新贵“马克西姆”的演出大获成功,而“马克西姆”在当时,是京城文艺圈的一个重要社交场所,更是为数不多的摇滚乐现场演出场地。
坐落于崇文门西大街的北京巴黎马克西姆餐厅成为了摇滚的主场之一,马克西姆餐厅是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在北京开设的高档法餐厅,名流云集,时尚新贵。
这次“呼吸”乐队的演出,已经换成了蔚华主唱,当时在“马克西姆”现场,还有一个贵宾。这个贵宾,就是横跨影视歌三栖的张艾嘉。也正是因为这场演出,让当时在现场的“滚石唱片”高层,下决心签下了“呼吸”乐队。
不过,“呼吸”乐队后来的发展,却远比“黑豹”乐队和“唐朝”乐队来得更波折蹉跎,据说和后来合约的执行有很大的关系。
“滚石唱片”签下“呼吸”乐队之后,不仅提供给了他们一万多块钱的设备,还给整个乐队发放每月两千元的工资。这种设备投入和工资收入,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让“呼吸”乐队在一夜之间,就成了京城摇滚的土豪。颇为戏剧性的是,“呼吸”在没有录制一首作品的情况下,就和“滚石唱片”解了合约。
据传背后的原因一个名叫Kenny Bloom的美国音乐人,已单方和蔚华签约。曹均、高旗等人也在解约之后随Kenny Bloom而去。个中原因细节相信各方有各方的理解,而Kenny Bloom的身份是资源更大的“华纳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权代理,也是另一个大陆更受争议的摇滚教父崔健的经纪代理。
两个月后,“呼吸”乐队的首张专辑录制完成,在中国大陆地区和海外即将同步上市。但当时的社会气氛和时代局限,也有一说因为当时蔚华个人观点的某些原因,导致专辑在已经印完几万张封面的情况下,于发行日当天的凌晨,接到了禁止出版的通知。而蔚华本人曾经在央视主持的视频,也全部从晚会留存的录像资料中被删除。
专辑海外版倒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进入90年,中国摇滚史上里程碑1990北京现代音乐演唱会在首体举行,“宝贝兄弟”、“ADO”、“1989”、“唐朝”、“眼镜蛇”、“呼吸”六支摇滚乐队轮番上场,这是北京的地下摇滚乐队首次浮出水面。
现场观众们惊讶地发现卫华居然以摇滚歌手的身份出现在台上,她不但主持了整台音乐会,最后还以呼吸主唱身份压轴连唱三首:《别再试图阻挡我》、她自己作词的《不再忙》、“呼吸”主打曲《太阳升》,她激动向观众打招呼“好久没见面了,很想你们”,她唱得极投入,声线极高,她的高音泛出金属般的光泽,她的激越铿锵的歌声中充满了真情,引起全场观众强烈的共鸣,收尾后一睁眼,满场都是打火机的亮光。刹那间竟使整个首都体育馆充满了神圣感。台上蔚华热泪满面。
演唱会开始的间隙,田震,蔚华等在候场准备
由于“呼吸”乐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必须要有演出才能养活自己。生存并不轻松,此后,“呼吸”几乎每隔一个月有一次大型演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呼吸”几乎每个月都要辗转国内各大城市,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地。
虽然蔚华已经为喜爱的音乐放下了一切虚荣与名利,然而她曾经的荣光却早已深入人心,那个神圣的殿堂呈现的形象实在与摇滚乐里的一些非主流的声音反差太大了!
或许由于创作上后劲不足,或许由于音乐理想的差异,在新生代黑豹、唐朝等乐队强势追击之下,呼吸乐队也走到了解散的一天。
我的青春我做主
乐队散了,蔚华单枪匹马,绝处逢生。她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发挥自己在英文方面的专长,发布了个人专辑《现代化》, 被美国权威乐刊评为当年“最值得倾听的女性声音”。
尽管如此,蔚华依然感觉到对当时音乐环境的失望和无助, 一场《酸雨》过后,摇滚乐的孤胆英雄蔚华耗尽了后一滴血,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没人知道她的去向。就像她在《同志们》里所唱的:没人能躲过爱的折磨,没人能领略死后的寂寞,没人能超越孤独和自我,没人能代替生命的心锁....
1999,《酸雨》,这就是“最新鲜”的蔚华在99年的夏天送给歌迷一个烫嘴又烫耳朵的那杯音乐黑咖啡,闻到它的香味了吗?自此后,鲜有作品问世。
有人说,蔚华的摇滚世界生不逢时,在80年代到90年代的主流审美里,显然过于超前,20年后,同样是广院出身的学弟白岩松对摇滚这样娓娓道来:
他在严肃的新闻时事节目《新闻1+1》里,更“严肃”地点评过摇滚乐:没必要妖魔化摇滚乐,和娱乐圈相比而言,摇滚乐圈更健康,更纯真。我们对摇滚的答案不妨让它在风中多飘一会儿。
他说,摇滚有时是在乐队当中,有时是你自己跟时间、和生命组成了一支乐队——生命在哪都是可以摇滚和绽放的。
白岩松20年后的属于他的新闻主场里,多次为摇滚正名。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中国广播报再到央视东方时空,白岩松一路走来,除了新闻外,更钟爱音乐,是乐评杂家,白也是一位摇滚的爱好者,更早的2005年,Beyond在北京举办告别演唱会。白岩松就特意将Beyond选为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周人物,和观众共同追忆了摇滚的黄金时代。
六
消隐人间 公众流连
据华裔人物早餐会了解,尽管蔚华一再声称离开电视界没有遗憾,但她内心眷恋主持生涯的情愫还在。人们期望她能重返萤屏,辞职后有人专程找她帮忙翻译配音录音,主持一些晚会,蔚华自知其中情由。其中她解说的四集《摇滚经典金曲》囊括了世界摇滚史上代表性人物和曲目,极具反响,誉为经典。
蔚华的销声匿迹跟她做出投身摇滚的决定一样,都斩钉截铁、不留余地。她的消隐,决绝淡出,势必导致大众的遗忘。
30年过去,至少在公开的报道中,没有人知道蔚华如今到底身处何方,又在做着什么,只有那些感受过她主播风采和曾经的摇滚粉丝们,还在努力地捕捉着关于她的消息。
有人说她出了国,在美国做起了古董生意;
有知情人说她在国外,早已不玩音乐,嫁给了一个犹太籍律师,安静地相夫教子;
还有人说她有人说她过着每年一半中国一半美国的生活,还在低调地玩音乐,常年在外奔波....
认识她的人在慢慢的老去,年轻的一辈们几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那些老去的人们,也只能在她留下的音乐中,追寻她的蛛丝马迹,感受着那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她所留下的力量。
这位摇滚第一女性,早已洗尽铅华,变得相当质朴,但是江湖上仍不断有她的传说。
30年消逝的时光,很多人还记得她,华裔人物早餐会希望这位时代标签的女性,永拥“新鲜”
华裔人物早餐会设想,真心希望鲁豫有约能有一次最经典的采访,采访人一定是鲁豫,被采访人是这位传奇主播?摇滚教母?古董商人!至少,在那个年代领略过属于蔚华时代风采的人,想必会久违的万人空巷,更是一次和自己青春记忆的画本碰撞。
只是已经消失的蔚华,还有这个变化的时代,能够提供这样的百无禁忌,畅所欲言的心灵主场吗?
还好,蔚华肯定还是新鲜的那个她。
鲁豫,也肯定很有智慧。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Connie
多媒体通联 :朱南
广告公关通联:郑兵
实习记者:赵天慧、杭熠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www.breakfast777.com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