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人物早餐会】 本会2022年9月22日专讯
96岁高龄的英国女王在当地时间19日谢世安葬。众所周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热爱艺术,她在位的70多年里,有超过100位艺术家为她绘制过肖像画,在这其中,一位中国华人画家更受女王阁下的青睐,多次进入白金汉宫为女王作画。
时光肖像,岁月如歌。
她的音容笑貌,娓娓真情,更定格在这位中国画家的画笔中。相对于照片和视频,这个中国画家的呈现的女王和东方神韵下的特殊质感堪称经典,更和女王历经世事的岁月静好相容契合,所谓岁月如歌,年华似水,摊开双手,只见掌心深深的嵌痕,静心下来,只看细水长流。
360度女王,360度普世的幽默
在欧美,这位中国画家的肖像画一直有口皆碑,人们普遍表达出对他的画作中隐含的诗意盎然的欣赏,很多杰出人物争相邀约其画像,尤其在英国,让很多皇室成员都对他赞叹不已。是怎样的画家,能够如此举世闻名?能够让一般颇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荣的英国人,都被这来自东方的画家的绘画造诣所震撼?
陈衍宁
这位画家就是陈衍宁,他藏于气质、匿于品味、表于意像的东方情韵,诚然源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不过,他的作品已经跨越了东西的边界,呈现出另一种精神与格调,与他整个人融合,形成一股质朴之风。知名的美国艺术评论家丹尼斯威蒙(Dennis Wepman)即指出: “陈衍宁的艺术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含着一种宇宙的永恒的信息,他对光与透视处理的无懈可击、构图具有震撼力与想像力,对所绘客体神韵拥有惊人的洞悉力”。威蒙赞扬陈衍宁的作品“是一种坚实完美的审美结合,一个跨越空间的视界”。国内艺术评论家们也都对陈衍宁是第四代油画家主力军这一事实表示认同。
01 闻名国内
陈衍宁1945年生于广东博罗一个医生家庭,14岁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他1986年留学美国,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并留校任教。纽约的Hoffman画廊曾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为他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均大获成功。除此之外,他还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他在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那次在国际油画画展上的暂露头角,使他被英美的富翁和豪门争相邀请画像,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
陈衍宁,原广东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现为美国肖像中心专属画家。
陈衍宁是位多面手,他主攻油画,也画水墨和连环画,具有很全面的写实造型能力,也有一双观察敏锐而细致的眼睛,能巧妙地将生活现象提炼为感人的艺术形象。中国美术理论界泰斗邵大箴先生曾评论道:“因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苦难,一代代艺术家的理想遭到无情的挫折和毁灭。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第一代人因没有实现创作油画的鸿篇巨制而抱憾终生;以董希文、王式廓为代表的第二代油画家的艺术才智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代油画家丧失了最可贵的十年,在“文革”之后他们急起直追,但已有创作精力和革新锐气开始消灭之迹象。
陈衍宁的第一张历史画,一代伟人在画卷中星光熠熠
时代呼唤第四代和第五代人的出现。在那个改革新风刚刚吹进国门的年代,陈衍宁、陈逸飞、陈丹青、程丛林、罗中立等一代新人应运而出,为中国油画界增添了无限生机。”
和陈丹青、罗中立以及杨飞云等人相比,国内市场对于陈衍宁的作品并不那么熟悉,但是陈衍宁绝不是中国画届的新人,早在七十年代,他的名字在中国画界就如雷贯耳。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上出现,油画《渔港新医》在1974年的全国美展上得到业内普遍好评,参加了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展;油画《镜》由美国俄克拉荷马艺术学院收藏。
陈衍宁作品 油画《渔港新医》
陈衍宁的成功并不是唾手而得的。中国抽象艺术的兴起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同步的。毕竟,80年代的文化和艺术的任务莫过于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学习,以及建构一种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的现代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官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与前卫文化的衝突与砥砺、对抗与妥协成为了整个80年代文化艺术运动的主要特徵。
陈衍宁(左一)在全国获得众多奖项,在画界饱受关注。
相对于80年代初的抽象绘画来説,“85新潮”期间的抽象艺术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对文化现代性的追求。国内画界抽象派艺术风行,在语言上反叛官方社会现实主义和学院派;在文化上诉诸于自由主义的文化意识和捍卫知识分子在现代文化建构方面的精英主义身份,却只顾前卫,轻视技巧技艺,而这时的陈衍宁却异常冷静,他更兴致勃勃地转而研习和创作中国传统写意绘画。在流派纷争,百家争鸣的风潮之下,他坚持厚积薄发的信行,坚守艺术赤诚之心,在接受西方写实油画的精神的同时,努力把东方艺术的神韵融入其中,更不忘苦练技艺,稳固基本功,也正因如此,才奠定了他在画坛固若金汤的地位。
02 享誉国外
中国1984年邀请美国商人赫夫纳来考察石油开发业,其间赫夫纳参观了不少画展,在参观过程中,他被中国油画家们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纯熟的绘画技法所征服。正因为赫夫纳已经看惯了当代西方前卫画风,这份属于东方的含蓄与温情,才使赫夫纳仿佛听到了遗失已久的欧洲传统回声。出于对艺术的敏锐察觉,这个一向酷爱艺术的美国人下定决心,要把这些才华横溢的中国年轻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作品推广到美国。借此机会,陈衍宁、王怀庆、王沂东和艾轩这四位艺术家先后留学美国。
左起:张绍城、陈衍宁、招炽挺、伍启中1965年在广州,这一批年轻的画家逐渐遇到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1987年,赫夫纳在纽约举办了《中国当代油画展》。陈衍宁的《母与子》被印在了油画展的巨幅宣传海报上,还被美国艺术杂志《SUNSTORM》选为同期举行的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专刊封面。在这幅画中,质朴的山村母亲怀抱幼儿,她在画面中洋溢着的幸福感仿佛是拥有了全世界。
陈衍宁以刀代笔,在画布上恣意刮涂推拉,以写实的造型及充满幻彩的趣味,表现那来自一脉血缘的原始喜悦。
赫夫纳策划的画展很成功,这就给了他继续推介中国油画的信心,他后来在曼哈顿市中心办起了赫夫纳画廊,专门经管中国油画,曾经掀起过一阵中国油画热,被这股中国油画热吸引的还有英国著名的化妆品公司Body Shop的创始人安妮塔。那时,陈衍宁正忙于准备在纽约举行的个人画展,没想到被一把檀香扇唤起了无数童年回忆,激发起了创作怀乡题材作品的灵感,陈衍宁开始创作“檀香扇系列”。
陈衍宁的“檀香扇系列”作品之一
陈衍宁的“檀香扇系列”经典之作
《檀香扇》以大片黑背把黑发黑衣虚化,再将少女的脸、手和扇实之,少女手中的檀香扇薄如蝉翼,剔透玲珑,无限对称的重覆线条寓含在一个精雕细缕的半圆里,形成一种东方的节奏,这种大虚大实的对比,造成一种色彩、视觉的张力。安妮塔在曼哈顿参观陈衍宁的个人画展时,对此画一见倾心,临赴机场前的5分钟,她一口气买下陈衍宁的3张作品带回英国,同时也把陈衍宁的魅力带到伦敦。
1990年,安妮塔邀请了陈衍宁参加享誉世界的英国肖像画比赛。陈衍宁没有辜负期望,凭借《檀香扇》荣获了大奖。按照规定,肖像画比赛得奖者要为英国当代杰出女性画像,陈衍宁于是赴伦敦为英国著名歌剧歌唱家苏珊造像。
英国著名歌唱家苏珊画像
完成后他正欲返美,却被告知由于另一杰出女性——英国大名鼎鼎的女演员珍妮·阿瑟对原指定的得奖画家所画的肖像不满意,他被指名赶绘肖像。陈衍宁因为这次被两位杰出名人属意作画,画作也被发表在英国《时尚(VOGUE)》杂志上,自然成为这次大赛的最大焦点,他的名字传遍了伦敦的艺术圈和社交界。
陈衍宁与菲利普亲王
当时的国际艺术界纷纷惊讶于向来以传统肖像画文化自负的英国人,却给予一位来自中国的油画家如此大的赞赏。也正是出于这种好奇,更多的贵族与名流来请求他绘像,络绎不绝,仅仅半年就排了40余位,这在当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事件。陈衍宁由此在英美肖像画界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少见的能依靠一级市场,而不是凭借拍卖在国外扬名的中国画家,这才有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菲利普亲王请陈衍宁进白金汉宫造像的后续。画像完成后深得女王的认可,也被英国邮政局制作成英女王50周年庆典纪念邮票广泛发行,女王破例主动与陈衍宁合影,这是后话了。
03 三画女王
陈衍宁曾说过:“我前后画了十几张毛主席的油画,印刷出来的起码也有十几张,但我从来没见过毛主席。1999年我画英女王,先后见过她五次,有背景的是第一张,背景是一条楼梯,我画完后觉得不够理想,画了第二张,第二张是画女王微笑的,但依然未画出我自己的感觉,于是画了第三张,把背景全部简略掉,我觉得这张最好,女王既威严又亲切,要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很准的平衡点,最后送去英国的是第三张。有人问,这画要不要经过官方审稿?完全不要,其实审稿的人是我自己,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前我画毛主席要先画素描稿,领导审査点头之后再画下去。”
女王的王冠是他最为珍爱的物品之一,对于她来说,陈衍宁的画作就像她心中的王冠,熠熠生光,极为珍视。
每每回忆起为女王画像的经历,陈衍宁都记忆犹新,滔滔不绝,往日种种仿佛历历在目。华裔人物早餐会,带你走进这段尘封的往事。
1999年5月,陈衍宁受邀为英国女王画像写生,进入了白金汉宫。华裔人物早餐会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到了相关细节。在进入白金汉宫前,先是秘密调查了陈衍宁的相关情况,继而通过书信再次约见,在书信中说明了见英女王时的种种礼仪。见面前两天,陈衍宁与白金汉宫的秘书联系,在女王众多的服装里挑选画像所需的衣服,第一天Sitting (会面与写生的时间)画了一个多小时小时油画速写。女王为了画作,盛装端坐。
于白金汉宫为伊丽莎白女王作素描写生
在经过了较长的绘画时间后,女王有点疲惫,用充满礼节的口气问道:“我可以休息一下吗?”陈衍宁笑着答应了,他发现女王如此亲善,声音好听,亲切,没有架子。女王说罢走到陈衍宁旁边和他一边聊着,一边看了画作,感到非常满意。
白金汉宫有很多个宴会厅,画画的地方是二楼的一个宴会厅“Yellow Drawing Room”(黄色会客厅),画架是皇室侍者准备的,地毯上铺了很大一块布,有一张很长的桌子,上面摆了给画家洗手用的水盆、抹手毛巾,陈可以根据光源和需要请女王摆姿势。女王穿上画像时的服装,在前面看,女王很威严庄重,需要仆人在后面拉住衣服,两位侍女边一边帮女王拉着衣摆,一边向陈衍宁扮鬼脸。陈衍宁曾笑道,很后悔当时没把这个场景拍下来。
第二天Sitting是在女王刚接见完一位外国元首后,仍是画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坐在对着窗的一边吗?”女王问。“当然可以,但为什么您选择这样坐呢?”陈说。女王说:“这样可以看到窗外的人活动。”因为画的过程比较轻松,陈能捕捉到女王的很多微妙的表情。
陈衍宁受邀为英国女王画像写生,女王对窗安坐。
当时女王的秘书问陈衍宁:“进白金汉宫见女王会不会紧张?”陈说:“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我是进去工作,只要画画,我就会忘记一切,一心只想画好画。” 女王和陈边画边聊,女王问陈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到了美国等等问题,气氛很轻松,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种拘束场面。他们还讨论了美国音乐剧《奥克拉荷马》,那是女王喜欢的作品之一。陈为这次画像一共画了四张草图,其中两张分别是正面和侧面的炭笔,女王曾问:“为什么同时要画侧面? ” 陈说:为了从3D立体角度准确掌握女王脸型的轮廓,女王点头表示理解。
伊丽莎白女王 陈衍宁素描及油画写生
另外两张是速写和油画草图,前者记录构图,后者记录颜色。陈衍宁表示,画外国人时用色特别要小心,他们的头发、皮肤、眼睛、瞳孔,都有很细微的差別,而且这些细致的颜色,照相机是表现不出来的。
到第三天,陈根据需要用胶卷拍了一两卷照片,拍照时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女王工作很繁忙,一拍完照片马上又去参加国事活动了,去接见一位外国元首;而当时的相机不是拍完马上知道能够效果的数码相机。当时陈对于照片的质量和画作呈现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陈衍宁和他所作的英国皇室画像
据陈衍宁回忆,“英国人在品位很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整个画像过程中,女王并没有要求看草图,就这样我分三天,每天两小时左右,在皇宮完成了草图。当时,虽然白金汉宮给我安排了四次Sitting,但我觉得三次就够了,拿了素材后回纽约,我一口气画了三张,其实白金汉宮方面没有向我提任何要求,客人越是没要求,我自己反而就越有要求,为自己的名誉负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英国很著名的画家弗洛识德,在几年后也给女王画肖像,他有三十几个Sitting,直接对着女王画,而且只是画女王的头像。
陈衍宁与伊丽莎白女王在其肖像画揭幕礼上合影
陈衍宁回家后,重新创作女王大半身肖像画。在那张画完成后,于白金汉宫举办了女王肖像画移交仪式,女王再次接见了他。陈衍宁在他的专业领域为中国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伊丽莎白女王油画肖像 第一稿 1999年(左)
伊丽莎白女王油画肖像 第二稿 1999年(右)
伊丽莎白女王 油画肖像 第三稿 1999年
女王肖像 203×117cm 1999年
04 质朴之风
陈衍宁油画艺术的进步是中国油画变革成果组成部分之一,在这场变革中,他是一位持重的探新者。陈衍宁曾说:“艺术家应该是发明家,此话有理。发明权只属于科学家,不属于投机家。因循守旧、捡人牙慧,庸碌一生将一事无成;而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把艺术当赌博此路亦不通。人有人格画有画格,画无风格则没有生命,而画格之形成并非臆造可为。画如其人,画格的形成又自然又不全自然,这是客观与主观的产物。”
看陈衍宁的作品,迎面一股清新的质朴沉实之风扑来。出自于他对艺术的认识,他的修养和气质,他走渐进的路,用扎扎实实的劳动完善写实油画语言。
他“语不惊人誓不休”,确实,艺术要有强烈的魅力方可惊人。画展中观众能在一幅画前站二十秒钟就已经很不简单,令人驻足就已经算得上惊人,不容易,这种惊人当然不是指哗众取宠,朴素也能惊人。陈衍宁就是这种朴素的代表,他不热衷于欧美的“观念艺术”,也没有使用千奇百怪的材料,他的肖像画作,就已经弥漫着一种炫目的光感,或表现出真诚的力量,或折射出理想化的一面。在陈衍宁的笔下,声名显赫的实业巨子也好,无忧无虑的少年也好,其真切生动之状都会呼之欲出,表现出他对不同层面人物生活的敏锐观察。
陈衍宁早年在国内渔港
从八十年代中期起,陈衍宁到国外进行艺术交流和工作,这也是他油画艺术的一个转折期。在和国外艺术界的接触中,尤其在他的肖像作品在英美得到承认后,他的视野不断开阔,胆识也不断增大,对早前自己笃定的“厚积薄发,博观约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当下,陈衍宁在西方国度“任意纵情”施展才艺,他的的油画作品也深受西方人士喜爱,与他当年的坚守淳朴初心不无关系。直到今日,陈衍宁和追求新潮的艺术家都很不相同,他个性谦和沉静,生活有规有律,画室井然有序,用他的专注和潜心印证着“朴素也能惊人”的真理。著名油画家郑胜天曾评价其人其画:它不是海滩上呼啸而去的潮头,但却是大洋深处一颗耀眼的明珠。
陈衍宁在国内渔港和友人一起写生(右二)
陈衍宁画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由,他是一位千载难逢的、名扬四海的、坚韧执着的真正的艺术家,他以出众的创作实力,画出那些震撼心灵的画作。就像之前他回答女王秘书时一样,他一直保有初心,一心朴实,只要画画,他就会忘记一切,一心只想画好画。这或许就是他能够扬名立万的缘由,原来,所谓的底蕴不过是用无数汗水和心血积累而来。勤勤恳恳地画画,踏踏实实地做人,以一颗朴实的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可以站到更大的舞台,触及新的视野。
1999年5月,陈衍宁受邀为英国女王画肖像写生
身在异乡功成名就,陈衍宁对故国的怀念更加难以创舍。他的不少新作,画他记忆中的人物和事物,表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充满怀旧情怀。陈衍宁的出色画作就是东西融合的杰出典范,不管其题材是取自于他的故乡中国还是他侨居的西方,都拓现出一片真正超出文化疆界的跨越空间的视野。西方观众往往惊叹其画面的精确与绘制的功力,更钦佩其作品渗透的那种精妙的东方韵味。这样一位画家,独有质朴之味。
以手为笔,以面为画,在不同的领域,艺术不分贵贱,总是相达意通,写意生活,画像人生。陈衍宁的成就更来源于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的坚持,方能如歌如泣,俨如女王面塑的通灵。
本期主要撰稿:Duncan 朱然 毛强
文字统筹:李婉洁 丹增措
美术指导:一洲 郑晓青
本期图片编辑:Connie
多媒体通联 :朱南
广告公关通联:郑兵
实习记者:赵天慧、杭熠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华裔人物早餐会 chinese breakfast”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公众信息,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部分来源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本平台所有稿件无论原创,转载,改编,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著作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刊联系,我们将及时标注/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关注华裔人物早餐会公众号
她们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时尚界,演艺界,美食界,文化艺术界,工商政经界。她们诠释着芳华的人生,上演各自的精彩。共同的是:她们同有一个亚洲面孔,一个华人面容,构筑迷人的东方气质下无时无刻传递着亚裔华人的人生传奇和奋斗故事。华裔人物早餐会归属传奇人物,典藏俱乐部精髓,挖掘幕后的新闻,分享她们的故事,重温她们的笑泪人间。
www.breakfast777.com
“华裔人物早餐会”(北京)版权所有,如采用本刊文字或图片请注明出处。